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区(县、市)之窗 > 越城区

垃圾分类做得好,小区也能成网红

发布日期:2023-07-13 11:48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7月6日,越城区垃圾分类督导员专题业务提升培训会在迪荡街道云东社区召开。其间,全体人员参观了垃圾分类主题小区——御景华庭四期南区,这也是全市首个低碳环保主题小区。该街道运河首府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做得可圈可点。这两个垃圾分类样板小区是如何炼成的?记者赶往现场探营。

孩子正在学习垃圾分类。

样本A 御景华庭四期,成暑期学生实践打卡地

最近,迪荡街道御景华庭四期南区比较“火”,不少学生赶来打卡,体验垃圾分类猜猜看、四色彩虹跑道等活动。“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是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这个小区垃圾分类趣味活动多。”元培中学一位学生说。

“其实,这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曾走过弯路,现在两组数据比较理性:参与投放率98%和分类准确率97%。”该小区所在的云东社区党委书记章圣说。

御景华庭四期南区建成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只有453户业主。2020年,该小区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撤掉小区内的垃圾桶,设置了一处简易棚,供小区业主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简易棚作业环境差,分拣员不乐意,业主投放积极性低,分类质量并不乐观。”章圣说,“当时大家都觉得垃圾分类工作搞不好。”2021年10月,垃圾分类数字化建设启动,简易棚变成了环保小区,分类好不好,不再是人说了算,而是由智能设备自动识别打分。

该小区环保小屋分拣员万张夫说,业主可用刷脸、手机扫码等智能方式开箱投放垃圾,对易腐垃圾还需自己拆袋,设备会自动识别分类质量并打分;对不投放、分类差的业主,系统均有记录。垃圾分类数字化改造后,业主投放率明显提高,随意丢放的现象基本没了,每天能收集15大桶垃圾。

“针对一些投放不规范的居民,我们也想了许多办法,建立了红色志愿队,由社区网格员、党员和楼长包楼定责,敲门劝导宣传。如果该户居民二次乱扔,物业管家会将乱扔的监控视频在业主楼群里公开曝光,让当事业主面子过不去,从而提高参与投放率。”章圣说。

参与投放率上去了,分类准备率也很关键。对此,在街道支持下,去年下半年,该小区启动垃圾分类主题小区建设,铺设了一条环小区的四色彩虹跑道,全长500米,还有垃圾分类猜猜看兴趣小品,深受孩子们欢迎。利用这些设施,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垃圾分类趣味运动会,以“小手牵大手”形式,不断提高业主的分类准确率。

“垃圾分类工作有声有色,小区环境面貌得以大幅提升和改善。”居民宋水远说。小区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越城区垃圾分类主题小区和绍兴市首个低碳环保小区。

样本B 运河首府小区,省内外城市纷纷来取经

前些天,市领导来到迪荡街道运河首府小区,现场参观小区垃圾投放点的运行情况,详细询问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源头减量、定时定点、精准分类、投放清运等问题,并要求抓紧做好总结提炼、复制推广等工作。浙江台州、河北廊坊等地相关工作人员也相继赶来,学习考察该小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经验。

运河首府小区作为越城区首个垃圾分类智慧化运行项目,于2020年10月底开始正式上线运行,投放点配备AI识别分类监控设备,可采集居民每次投放行为数据,为每户居民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档案,实现垃圾投放监管的精细化、数字化。“有了智能化投放设备,业主垃圾分类好不好,全部暴露在镜头之下,这也督促业主自觉做好垃圾分类。”该小区所在的剡溪社区党委书记郑瑶说。

据了解,运河首府小区有高层和排屋,约有488户业主。从规模上看,小区人数并不多,却设置3个投放点,并合理布点,业主从家到投放点的距离,控制在100米以内,便于业主就近投放。这也是参与投放率走高的重要原因。

郑瑶提供了两组数据:参与投放率97%以上、分类准确率高达98%,成绩十分喜人。如今,第三方派来的分拣员已撤走,不再向业主提供现场分类指导和监督,垃圾分类完全由业主自觉完成。

其实,成绩的取得,跟社区、物业、居民相互配合分不开。社区从宣传教育、投放监管、评价反馈、奖惩激励4个方面着手,形成居民垃圾投放监管有效闭环,实现数字化治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

“我们举行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营造分类氛围,让居民掌握分类技巧。坚持奖惩并举,根据分类质量给予相应积分奖励,居民可在积分兑换机上兑换实物;对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分类质量较差、参与度低的居民,则上门入户宣传,帮扶整改。”郑瑶说。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充分调动物业公司的积极性。为破解垃圾分类“谁来管、谁来做”的困局,迪荡街道出台了《迪荡街道住宅小区城市管理考核办法》,通过签订共建的契约化协议,将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纳入垃圾分类工作中,对物业单位进行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处理,同时上报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比一比找差距:有些小区袋装垃圾随手放,投放率偏低

御景华庭四期和运河首府两个小区,在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方面走在前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然而,记者在越城区其他小区走访时,发现这项工作进展并不理想,参与投放率偏低,小区内袋装垃圾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甚至堆积如山,产生二次污染。

记者走进夹塘公寓小区,看到绿化带、墙角处等地,均有居民随手放置的袋装垃圾,零零散散,约有20处,有些上面虫子飞舞。“一些业主不愿意把垃圾拎到固定投放点,家门口又没有垃圾桶,便顺手丢在绿化带里。傍晚和早晨时段,小区内袋装垃圾遍地。”一位居民说。

据了解,该小区设置了两处环保小屋,一处在小区东门口,一处在小区西门附近的围墙边。围墙边环保小屋的分拣员告诉记者,这处投放点位置有点偏,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并不多。“因为绿化带里被丢弃的垃圾很多,需要专人捡拾,最近对方受伤,暂时由我代他捡拾。每天早晨时段,能捡拾三大桶,跟我的投放点收集的垃圾数量差不多。”该分拣员说。

随后,记者又来到信达银郡小区,该小区有高层和别墅,规模较大。在小区绿化带和地下室,均能看到不少居民随手丢放的袋装垃圾。“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启动后,撤走了垃圾桶,小区内乱丢垃圾的人很多。特别是盛夏季节,散发的气味很重。”有居民说。同样,该小区也聘请了两位捡拾人员,一人负责地面,一人负责地下室。

为什么投放率偏低?一些社区干部分析,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够强,觉得分不分无所谓,还有些出门时间与定时定点投放时间有冲突,影响投放率。环保小屋投放点选址不合理,个别位置太偏,不便投放。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目前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大多由第三方运营,做得好不好,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制约手段。

记者手记

盯紧两个数据

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种种利好,毋庸赘言。近年来,越城区持续推进这一民生工作,一些住宅小区相继设置环保小屋,撤走垃圾桶,环境面貌大变样。但也有些小区袋装垃圾遍地开花、环保小屋受到冷落。

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两组数据:分类准确率和参与投放率。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属地镇街,一味炫耀分类覆盖率,意义不大,而是要盯紧上述两个数据,它们是垃圾分类好坏的“晴雨表”。

盯紧这两组数据,关键在责任,重点在落实。有些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日常运行难尽如人意,但社区、物业和第三方相互扯皮,没有形成合力,效果可想而知。有些街道社区事先未做好规划,事后又无计可施,环保小屋成了摆设,参与投放率会不会高,答案显而易见。

采访时,记者接触到两种对立声音:一方认为老百姓垃圾分类意识不够,一方认为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其直接影响两组数据的走势。搁置争论,最好的办法是坦诚相见,职能部门应常态化开展活动,主动把垃圾怎么分、如何处理等环节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

其实,这两组数据,就像学生期末考试,要想成绩上去,得平时下功夫。从环保小屋选址、日常运行监督、居民家中分类等整个链条,参与方都要统筹安排,面面俱到,创新方法,压实责任,狠抓落实,才能在垃圾分类这场漫长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