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越城区建区40周年。40年来,越城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从会稽山走来、向大湾区跃进,在宽阔广袤的越城大地上演绎蝶变,谱写了一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壮丽史诗。站在建区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越城区融媒体中心隆重推出《40年40事》大型主题报道,剑胆书心,越古超今,致敬来路,许诺未来。本期推出第八篇《全省首条“四自”公路,串起南北复线》。
若要富,先修路。纵观越城交通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越城经济的每次跨越式发展,都镌刻着“交通先行”的烙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04国道。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越城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加剧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104国道作为绍兴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越城区通向外界的主要道路。104国道一度成为越城的“肠梗路”,一代人见证了“大堵车”时代。据了解,104国道当时设计的日车流量仅为5000辆次,而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车流量增至了25000辆次。人们说:“车到绍兴必有堵。”
104国道老照片
为缓解交通超负荷压力,绍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动工建设104国道绍兴市区段南联北建工程,在104国道绍兴段建设两条复线,绕开城区,两段一共规划建设45余公里。这就是104国道绍兴“南连北建”工程。
之前修路都是国家统揽项目,依靠当时投资体制,每年3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公路日常养护都十分紧张,哪里还有钱造路呢?
“‘南连北建’工程总投资需1.9亿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的资金。”时任绍兴市交通局局长徐华梁回忆,“当时刚好召开省人代会,于是,我和当时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传在宾馆里找到了时任副省长的柴松岳,他对绍兴这一段堵车情况已很了解,听了汇报后,同意收费还贷建公路这一方式。于是就有了绍兴乃至全省的第一条‘四自’公路。”徐华梁说。
1992年,省政府发布了28号文件,即《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四自”方针,即“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一种适应当时交通发展需求、因势利导的全新建设体制和投资体制应运而生。“四自”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资本投入,有效解决了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紧缺的问题,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自筹、社会各方集资和利用外资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
1992年4月,省政府批准以“四自”办法兴建104国道“南连北建”工程,标志着浙江省“四自工程”建设开始星火燎原。当年10月,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是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交通建设十大成果之一,被载入浙江公路发展史册。
通车典礼盛况
1993年12月14日,104国道绍兴“南连北建”工程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施工,提前7个月竣工,正式通车。南线东起绍甘线秦王路口,西至萧山市衙前镇螺山村,避开了交通繁忙的柯桥、钱清路段,全长34.74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北线东起越城区东湖镇,西至越城区灵芝乡,绕开了市区,全长9.457公里,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南连北建”工程的竣工通车,有力缓解了104国道绍兴路段的堵车现象,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公路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