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305X/2023-2425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商务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03 |
主题分类: | 对外经贸合作,国内贸易(含供销) | 发文字号: |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着力打造“敢为善为、图强争先”商务铁军,争当全省“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排头兵,持续推动商务经济稳进提质。
一、半年度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商务重点指标领跑全省,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奋力交出了“双过半”高分报表。
——外贸底盘稳:1-5月,全市进出口1721.11亿元,同比增长25.62%。其中:出口1591.20亿元,同比增长26.14%,增速列全省第1位;进口129.91亿元,同比增长19.58%,增速列全省第4位。
——消费复苏强: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列全省第1位。全市限上批零住餐4项商贸业指标分别增长30.1%、15.8%、19.7%和26.8%,分列全省第3、5、8、5位。
——电商增长快:1-5月,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353.2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列全省第3位;1-4月,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64.6亿元,列全省第5位。
——外经活力足:1-5月,全市完成境外工程营业额3225万美元;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及机构21家,增资2家,总投资额4464.9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4464.9万美元,同比增长240.11%,增速列全省第4位。
——服贸潜力大:1-5月,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4.72亿元,同比增长15.29%,增速列全省第7位。其中:数字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64亿元,同比增长30.85%,增速列全省第5位。
二、半年度重点工作成效
半年来,市商务局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决以“要做就做极致、要干就干精彩、要看就看实效、要争就争一流”的精气神,全面紧起来、加速跑起来、奋力干起来,扎实推进5方面工作:
(一)坚持牵头抓总,扎实推进“一号开放工程”
构建专项体系,建立“一意见一方案一清单”架构体系,先后印发《强力推进开放提升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市实施意见》《“一号开放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和《2023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建立“统筹+落地+执行”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并联合38个成员单位组成专题组和专班,已召开专题组(专班)工作例会3次,局工作推进会8次。实施考核激励,研究起草“‘一号开放工程’考核办法”,结合晾晒指标、亮点成效以及日常工作等,对各区、县(市)以及市级部门(单位)进行月晾晒、季评星、年考核。突出示范引领,大力提炼亮点,梳理部门单位工作经验、成效,上报“地瓜经济”相关信息11篇,录用6篇,建立全市推进“一号开放工程”优秀案例库,收集首批案例清单17个;积极指导各区、县(市)聚焦“一县一品”打造特色亮点。加强能力提升,5月18日组织参加“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专题培训”;5月29日至6月3日,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市)近40名学员赴深圳学习;开展“进党校、下基层”专题授课2次。
(二)坚持培育动能,扎实推进外贸保稳提质
全力抢单拓市,深化“十业百展千企”拓市场攻坚行动,制定出台《2023年展会目录》,延长《绍兴市支持企业抢单拓市若干政策》适用期限至半年度,累计组织企业境外参展182个团组1581家次,意向成交金额超9.25亿美元;组织企业参加第133届广交会501家次,展位834个,意向成交额超1.2亿美元,已发动1005家企业报名第134届广交会,申请摊位数1749个。抓实主体培育,强化外贸主体培育“三百工程”,发挥开放型经济服务联盟作用,多部门联合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活动,1-4月,全市共有出口实绩企业1000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647家。扩大进口贸易,组织企业申报进口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持企业申报省级进口贴息项目,共争取省级专项资金2010.69万元(占全省22.63%)。促进业态升级,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创建工作,已制定申报方案,完成市级部门意见征求;组织2家企业申报省级海外仓。推动平台提能,开展市场采购钱清货场改造,预计工期一年,改造后市场采购运量将由15车/天提升至50车/天,1-5月全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99.05亿元,同比增长136.68%;推动跨境电商规模化增长,启动2023年跨境电商服务季活动,推进“十百千万”“一店一品一站”专项行动,累计培育跨境电商主体4600余家,新增省级跨境电商出口名牌5个。全省首创制订《关于支持绍兴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七大专项行动方案》。
(三)坚持激活市场,扎实推进消费恢复和扩大
壮大市场主体,统筹增量纳统和存量培育,将首店经济政策纳入“1+9”服务业政策体系,加快“下升上”“电商纳统”等,目前全市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29家,其中月度新增69家,同比增加156%,列全省第2位。增添市场活力,全省率先安排各类消费券5亿元(发放汽车家电1亿元,拉动消费超30亿元),覆盖企业15万家(同比增长117%)。集聚市场人气,开展“越惠悦生活”主题促消费活动超百场,依托全市消费专班,加快新消费热点打造,2023年春节假期全市接待游客数超250万人,五一“热风音乐节”日接待游客2万人以上。加强市场供给,推动解放路商圈振兴,正式发布“唤醒计划”;新申省级报夜间经济样板市1个、省级高品质步行街3个、省级特色商业街区6个;申报新一轮“中华老字号”4家。促进市场流通,开展第五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产业基地培育,1-5月实现出口转内销 68.4亿元。新创建省级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1个,培育省级县域商业重点流通企业1家。入围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1个,认定市级试点企业6家。丰富市场业态,推动农村电商多元发展,探索“电商+创业带头人+低收入农户”联结模式,加快嵊州和新昌2个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推动直播电商集聚壮大,累计培育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81个,新增省级激励项目7个,省级典型案例7个,累计吸纳就业人数2000余人。
(四)坚持搭台造势,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平稳推动企业安全“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督查,定点摸排风险隐患企业100余家。加快经贸平台建设,指导海亮(美国)工业园获评省级一类园区,已入驻企业11家(中资企业9家);推进新昌境外并购园建设,园区已涵盖数字智造等多个新产业领域,总投资达30亿元。加大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力度,已落实省级专项资金150万元。畅通商务人员出入境,为327家企业下发外籍人员“来华入绍”邀请函1132人次。聚力增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国际会展目的地城市,以产业集群优势深耕境外自办展,赴越南成功举办绍兴名品纺织机械展,达成意向成交额1.26亿美元;组织做好纺织新材料展等四大本土自办展筹备工作。完善“绍兴云展平台”应用,累计入驻企业超780家,上线产品超5200件。成功举办CEFCO论坛,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代表参会,获得新华社等60余家重量级媒体集中报道,签订会展业战略合作项目10个。完善海外联络机制,新成立日本等7家海外联络处。持续深化开发区整合提升,统筹推进我市经开区与全省山区26个开放平台共建共富,其中袍江经开区“产业飞地”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省五佳“优秀实践案例”;已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建设全覆盖,入选省级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示范试点单位1个;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拟订全市开发区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五)坚持优化环境,扎实推进商务治理现代化
快兑“超常规”扶持政策,已兑付2023年“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政策”5.17亿,惠企4376家次;兑付2023年“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其中消费领域资金超9700万元(完成率176.4%),会展业发展资金1742万元。提升“防风险”法律服务,成功举办外经贸法律服务月,贯彻我省“457”机制,协调贸易摩擦,1-5月,排查贸易救济调查案件14起,涉及金额3100万美元,相关企业580家;完善我市商事调解中心机制,组建首批涉外商事法律服务专家库,今年受理涉外商事纠纷案件11起,涉案金额5683.1万元,已和解601.6万元。落实“增值式”政务服务,用好市局审批窗口,推进“随时可办、在家即办、容错能办”,共完成各类办件业务17555件,满意率100%;依托商务部“走出去”服务平台,为企业及时准确提供海外投资信息。出台“推进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攻坚行动方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绍兴样本。绷紧“保安全”思想之弦。全方位开展商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市商务系统共计出动326人次,检查各类企业1986家,摸排各类隐患556条,整改完成率100%;做好国务院成品油督查迎检工作并顺利通过;提升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进回收站点全覆盖;开展全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督查5次,整改问题24处;落实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数字化监管,完善“越警管家安心预付系统”,共接到信访举报警单92件,办结满意率100%。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商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消费促进的方法手段不够丰富;对外贸易结构还须优化,外贸新增长动能需要进一步激发;防范化解对外投资合作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开放平台改革创新、系统集成能力还不够;“一号开放工程”优秀案例还不够丰富,重量级、标识性实践成果还不够亮眼。对这些问题,市商务局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及安排
(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聚焦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恢复和扩大消费两大重点,全力以赴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贡献商务力量。一以贯之落实全年商务工作“158”思路:
1.以全面实施“1号工程”为总抓手,推动开放提升:围绕“6216”(到2027年,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5年累计对外投资备案额20亿美元,自贸试验区力争获批,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以上),打造“七区两地”(打造高水平全域开放先行区、高能级新型贸易示范区、高质量内外资招引投资集聚区、高标准国际合作样板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引领区、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地),建设贸易开放更加优化、投资合作更加活跃、平台支撑更加有力、要素集聚更加绵密、商事运作更加高效的开放强市。
2.以谋划“5区联动”为新路子,推动平台融合:加快建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综合保税区等3个国字号开放平台以及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2个省级平台,通过贯彻落实“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难”活动,开展“五区联动”专题调研,探索谋划适合我市的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模式。
3.以打好“8大攻坚战”为线路图,推动稳进提质:全年深入开展“2335”外贸保稳提质行动,打好“货物贸易稳进提质”攻坚战;加快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打好“数字贸易创新突破”攻坚战;锚定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标准,打好“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攻坚战;打造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阵地,打好“高能平台能级提升”攻坚战;打造国际会展目的地城市,打好“双向投资合作交流”攻坚战;争取打造一批具有商务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标识性推进成果,打好“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攻坚战;筑牢行业安全防线,打好“商贸安全筑底筑基”攻坚战;始终坚持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打好“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攻坚战。
(二)工作部署
贯彻工作思路,紧盯目标任务,抓实各项工作:
1.重点指标:一是聚焦“一号开放工程”晾晒指标。出口增速力争全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增速保持10%以上,出口占全国份额高于14.3‰。全口径社零增速力争全年实现8%以上。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力争全年高于全省平均(省年度目标为占比27%)。数字服务贸易额增量全年达1.8亿元以上。二是聚焦全省综合考核关联指标。根据省、市考核文件具体细则,贯彻落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以及高质量发展绩效指标,同步更新出台“全市商务系统考核”,做好重点指标锻长补短、争先进位,确保实现“全年红”。
2.重点创建:一是争创浙江自贸区绍兴片区。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已提交《关于增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绍兴片区的建议》,具体交由商务部办理,我局将全程跟踪进展,紧抓上级领导来绍调研契机,主动向上沟通争取。二是争创国家级二手车出口试点。根据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关于支持在条件成熟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通知》精神,积极申报试点,有效激活二手车市场,扩大我市汽车产品对外贸易,培育外贸新增长点。三是争创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根据商务部、省商务厅工作部署,7月底前完成第三批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各项申报工作,同步开展古城商贸业摸底和全市一刻钟生活圈试点建设。四是争创省级品质消费场景。做好省级智慧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和夜间经济特色城市省级“大考”迎检工作,确保顺利获评。清单化、项目化推动解放路商圈激活工作,争取亚运前取得实效;加快“一县一品”小吃综合体概念方案设计进程。
3.重点活动:一是办好第六届中日韩工商大会。时间暂定于10月10日至12日,以“畅通链接·共促繁荣”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总体开展“1+1+2”活动,即一个主旨大会,一个欢迎晚宴,两个分论坛(中日生命健康产业链合作对接会和中韩纺织产业链合作对接会)。二是办好促消费系列活动。暑期:利用2023浙江“暑期来消费”启动仪式在我市举办契机,配套开展古城仲夏夜系列活动;国庆:开展以汽车消费为核心的“金秋购物节”活动,配合全国“百城联动”、全省汽车巡回消费季等活动,合力推动大宗消费增长;亚运:迎接亚运会开幕,推动亚运经济发展;春节:开展“迎新年货节”“古城过大年”等系列活动。三是做好本土消费品牌推广活动。开展第七批浙江老字号以及第八批绍兴老字号认定工作,带领我市老字号企业参加澳门推进老字号精品展等省内外展会;办好中国地方菜发展大会。四是组织企业参加重点展会。主要包括第31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华交会)、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五是开展“百场万企”电商拓市场行动暨2023绍兴市跨境电商服务季活动。全方位服务我市跨境电商企业出海拓市,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稳步增长,力争年度新增跨境电商应用企业500家以上。
4.重点政策:一是印发《绍兴市“3259”消费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00亿元规模;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5000家;实施消费品质提升9大行动。二是谋划《加快推进“首店经济”实施细则》,拟定推荐品牌名录,大力支持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入驻我市,计划下半年启动全市首批知名潮店网红店品牌首店评选,通过网红效应,撬动我市消费潜能。三是落实《绍兴市推进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攻坚行动方案》,从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贸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进宽领域开放,优化开放营商环境三方面,全方位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助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