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22M/2024-255167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 公开日期: | 2024-06-24 |
主办单位: |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农工党绍兴市委会:
贵委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谱写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胆剑篇”的建议》(第50号)收悉,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所涉建议与全市经济工作方向高度契合,对做优做强我市民营经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委在认真研究基础上,结合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政务服务办等单位的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绍兴民营经济是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2023年绍兴GDP增速7.8%,位居全省第2,荣获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3位,民间投资规模位列全省第4。
一、前阶段工作
2023年,绍兴市先后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绍兴市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若干措施》,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企业有感,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
(一)实施“人才+科技”培育工程,提升创新竞争力
1.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紧前研判绍兴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在绍高校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以来,引导在绍高校围绕产业需求调整专业32个,新增“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能制造工程”等地方重点产业强相关专业。实施千博万硕“奔越”计划,赴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宣讲,参与“清华大学・绍兴日”招聘,利用各类数字平台,做好人才供需超时空对接,全年招引博士206人、硕士559人。优化留绍就业创业服务机制,高校毕业生留绍率持续提升,举办“留在绍兴”系列招聘会,做好“一对一”就业帮扶。以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为抓手,深化工程硕博士“1+2”联合培养模式,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人才攻读工程硕博士。大力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印染、集成电路等七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入库工程师2700余人。
2.构筑人才引育高地。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打造现代化名士乡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施行《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该条例将迭代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开展人才特派员行动等特色做法在法规层面予以固化。同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引育人才,产业在哪里,人才就在哪里,坚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的新兴产业战略定力。规范集成电路人才流动秩序,严禁集成电路企业从省内同行企业中成建制、团队式挖人,对于恶意挖人的用人单位在项目申报、荣誉表彰等方面予以限制。
3.聚力科技创新突破。以建设绍兴科创走廊2.0为牵引,全力推进六大科技城、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建设,扎实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提质提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2023年,规上民营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4600余家,合计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2.3%;拥有“隐形冠军”企业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6家,占各类企业数量比重均在九成左右;创新产出成果丰硕,民营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51.0%,高出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推动大市场服务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走进高校院所、企业,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及时发布、展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难题,今年上半年,走访企业207家,挖掘技术需求236项,发布科技成果556项。
(二)实施“服务+要素”全链供给,提升制度竞争力
1.迭代升级政务服务。打好“越满意”“增值式”政务服务组合拳,全市“1+7”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同步建立“办事员+专员+专家团队”立体式服务队伍。秉持“企业事无小事、项目事自己事”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项目所需,靠前服务、细化举措,以暖心服务提速项目建设进度,例如中芯三期一阶段项目创集成电路项目一个半月通过国家“窗口指导”先例。系统梳理发改、自规、建设、水利等11个部门政务服务和增值服务事项49项,推动实现“一站集成”、普惠优享。常态化开展“5·27爱企行动”系列活动,开展“爱企行动”系列活动70场次,解决收集各类涉企问题3403件,办结3389件,办结率99.6%。紧盯重大项目招引、前期、建设、投产等关键环节,分级分类梳理研判、协调解决问题困难,确保工作量、实物量、投资量“三量齐升”。
2.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在全面承接“省32条”基础上,将用地、用能、资金支持民营经济比例由“3个70%”提高到“3个80%”。2023年,全市工业用地中民间投资项目占比93%,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达97%,市产业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达100%。特别是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障力度,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一季度全市供应建设用地0.85万亩,其中工业用地2676亩,工业用地中民间投资项目占比98%。在强化用能保障方面,一季度保障芯联先锋等15个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指标60万吨,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达92%。
3.优化监管执法方式。创新优化监管执法方式,深化“综合查一次”机制,持续拓展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目前全市已认领监管“一件事”83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要求,全市9个专项政策累计座谈企业547家次,走访企业征询415家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制定《护航民营经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解决商业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平均审理天数持续下降。开展“雷霆”“铁拳”“剑锋”等系列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惩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制定知识产权纠纷快处专项行动方案,优化仲裁、裁决、调解和行政确权的有效衔接,相关工作获评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
(三)实施“平台+政策”配套服务,提升发展竞争力
1.搭建平台促发展。发挥“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优势,积极探索“研发+孵化”等新机制新模式,高水平建设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海科技城等六大科技城,扎实推进迪荡湖科技CBD、诸暨海归小镇等十大创新基地和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等十大创新设施建设。制定《绍兴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商务会展等重点行业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助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耦合共生。
2.优化政策增活力。注重发挥惠企政策“四两拨千斤”效能,提前2个月启动新一轮“1+9+X”政策修订工作,重点突出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和民生保障等民营经济领域扶持,充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企业“获得感”。统筹落实水、电、气等价格政策,我市非居民天然气价格全省最低,蒸汽价格低于全省平均14.1元/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3.抢抓风口强动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要求,全市上下谋先抓早、谋定快动,投资消费相互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制定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八大”机制,深化“全周期”管理、“穿透式”服务,汇聚合力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快建。成立重大项目要素争取工作专班,印发专班工作方案,建立周调度工作机制,全面对照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深入谋划储备一批“大好高”项目。
二、下阶段计划
面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新形势新背景,面对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绍兴民营经济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涉企服务、四链融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下好产业协同发展“先手棋”。重点通过“落实新政策、聚焦新赛道、开发新引擎”,提升我市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大力培育内生项目,紧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低空经济、氢能储能、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抢占“新蓝海”、布局“新赛道”,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启动《绍兴市科技创新“十五五”发展规划》前期思路研究和规划编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建设,支持“链主”企业发展,加快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深入实施《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推动下放预算调剂权,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提高间接费比例等改革举措;加快集聚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科技金融资源,积极引导风险资本向处于创新前端的民营企业投资。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大内生项目培育扶持力度,积极统筹存量及新增建设用地,保障优质内生项目落地要素精准匹配。
二是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我市将围绕打造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贯彻《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准落实“绍兴民营经济33条”,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以民营经济的“稳、进、立”,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全力打造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1+7+N”的助企服务网络,建设一站式集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9大增值服务板块。打造“越省心”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迭代升级“越快兑”政策资金兑现平台,增强中小微企业获得感。聚焦涉企第三方服务一类事,以减事项、减费用、减时间、降门槛、提升监管和服务质效为目标,开展行政审批中介规范提升、“中介超市”规范管理、涉企中介机构规范监管、行业中介机构整改提升“四大行动”,净化第三方服务市场。固化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公平竞争集中审查、公平竞争智慧监管三项创新工作,拓展“信用+监管”场景,扎实推进绍兴市域、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打造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绍兴样板”。
三是走好四链深度融合“制胜路”。在统筹发展现有产业基础上,积极抢滩、前瞻布局新型算力中心、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仿生机器人、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和高能级实验室,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技师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为依托,深化黄酒、集成电路等产学研一体平台建设,鼓励行业企业更深层次参与本地院校人才培养,培育一批产教融合示范性企业、基地、项目等,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继续推动集成电路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及时总结提炼一批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四链融合”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平台申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产业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撬动我市产业更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创意设计、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加快构建功能完善、支撑有力、面向未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最后,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绍兴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处 郑 晓
联系方式:0575-85224339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