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22M/2024-255168 | 主题分类: | 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 公开日期: | 2024-07-12 |
主办单位: |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市台谊会:
你们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扩大我市人口规模总量的建议》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并与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3年末,绍兴全市常住人口539.4万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535.3万人相比,增加4.1万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4.8‰,死亡率为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靠外来人口流入维持人口总数正增长。
二、前期工作
(一)实施育儿友好政策,适度提高生育水平
一是构建育儿友好社会。印发实施《绍兴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若干举措》《绍兴市三孩生育专项支持政策(试行)》等生育友好政策,指导各区、县(市)结合地方实际,从资金补助、托育服务、医保教育和就业支持等方面出台本地生育支持政策。二是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率先出台全国首个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导则,根据人口出生数量、趋势和分布,合理确定托育机构布局,探索建立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和运营补助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托育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补贴范围。2023年全市共有婴幼儿照护机构590家,每千人拥有托位数4.5个,居全省第三。三是扩容优质医疗资源。在省内率先实现各区、县(市)“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A级以上医院5家,全市A级以上公立医院数量居全省前三。实现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近年来我市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优质公共服务
一是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市前后两次出台完善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城镇租赁住房、合法稳定就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市内户籍农业转移人口、投资和创业等人员的落户条件,让来绍人员落户无忧。2023年8月已突破省域范畴,推广长三角城市群居住证“跨省互通互认”。二是提升公共服务配套保障。聚焦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重点领域,滚动实施人才服务“十件实事”,推出国际青年人才社区“7天免租入住”、青春公寓“零元入住”等安居模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和疗休养,推出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绿卡”政策等,让新市民真切享受到普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三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建设养医联合体,建设示范引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乐龄中心”20余家,鼓励老年食堂利用资源、产业、社群等优势面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柯桥区创新设立国资养老服务企业推进国企参与养老事业试点工作,诸暨创办爱心食堂有关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三)聚焦名士之乡建设,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一是优化干事创业环境。2023年以来,我市围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总目标,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坚定推进改革攻坚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改革攻坚工作呈现全面发力、重点突破、争先奋进的良好态势。中央改革办2次专题调研指导绍兴改革创新实践,3项重大特色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并在《改革情况交流》刊发推广,居全国地市第一;我市获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全国地市前十。二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制定实施战略人才“5232”行动计划,构建赛会引才、以才引才、乡贤引才、设站引才、机构引才等立体化引才网络,优化完善“双招双引”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引进顶尖人才8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100余名,引进落户“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人才项目1744 个,去年以来新认定到岗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5名,国家海外引才入选数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第一。青年人才方面,近三年年均新增青年大学生超12万名,2023年新引进青年博士超1000人、博士后超200人。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23位。三是推进产才融合发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专项人才规划,实施集成电路、黄酒产业人才服务专项计划,定期召开重点产业人才服务例会。出台人才支持保障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在“名士之乡”英才计划评审中设置集成电路专项赛道。创新实施人才特派员行动,每年从全国高校遴选100余位人才特派员开展人才引育、科技攻关等合作服务;加强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在全市域建设印染、集成电路、袜业、珍珠、伞艺、厨具、轴承等七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三、下步举措
一是提升生育、养育服务深度。加大妇科、产科、儿科、生殖医学、保健等妇幼医护专业人才培养和高能级科研平台培育力度,通过提供规范化的生育力评估、孕前检查、生殖道疾病防治和优生优育咨询服务,把降低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的关口前移。大力推进公建民营办托,支持用人单位以工作场所内部办托、单位外15分钟步行圈办托、企事业办托联盟等多种模式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普惠托育服务。
二是提升留绍、返绍人才密度。对在绍高校、企业的应届毕业生留绍人数、留绍率及留绍率增幅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绩效显著高校、企业给予经费奖励;持续紧盯杭州、上海、宁波三个绍兴籍学生较多的城市,分别形成绍兴籍学子信息库,广泛吸引绍兴籍优秀学子返乡就业创业;聚焦重点产业探索高校、领军企业、技术院校三方协同的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加快构建“专业+平台+人才+项目”的技能服务体系。
三是提升兼容、多元城市温度。着力提高城市包容性,继续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根据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要求,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将新就业群体服务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注重打通其职业发展“中梗阻”,深化技能提升、职业规划、权益保护,打造“暖蜂驿站”“司机之家”等服务中心(站点)。
四是提升便捷、创新人才服务。在临空示范区、上虞未来城、诸暨海归小镇等地试点建设科技创新“人才特区”,赋予其先行先试权限,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以人才“会客厅”和“人才码”线上线下联动的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快人才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深化“百所高校、百名专家、百个镇街、百家企业”人才特派员制度,支持高校专家教授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专项服务。
联系人:市发改委社会处李建华,85202274。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