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其他部门和单位 > 市妇联 > 部门信息

巾帼共富越工坊活跃一支“她力量”

发布日期:2024-04-03 09:51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绍兴市各级妇联组织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大力推进巾帼共富越工坊建设,为广大妇女群众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大舞台,让无数个“她”找到了新坐标、新角色。在上虞,有这样一支“她力量”活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她们创造的视野里的美丽风景、舌尖上的美丽滋味、巧手中的美丽工艺,在富有妇字号辨识度的工坊中,转化为奔向共富的美丽经济,引领着更多女性解锁增收密码,搭上致富快车。

“共富之花”绽放田园乡间

上浦镇夏家埠村“花墨堂”巾帼共富越工坊的春光里,游客们惬意享受着别样美景。玫瑰已经冒苞,工人们埋肥、松土、除草,准备迎接4月的万花齐放。

“花墨堂”主人名叫郭彬彬,朋友们都喜欢叫她“梓墨”。2019年,她与丈夫放弃多年打拼的城市生活,选择这处依山傍水的地方,从村民手里流转近50亩田地和50多亩山林,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开始了她多年梦想的“田园生活”。

田园梦看似美好,实则需要不少努力。前期,梓墨和丈夫驱车几万公里,考察了全国多个玫瑰基地。基地建成后,她整天都泡在这里,检查玫瑰生长情况,思考修剪的最佳方案。为了延伸产业链,梓墨去了保加利亚系统化学习神奇的“芳香疗法”,点“靓”芳香经济,还参加农创客培训,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把脉问诊,用非化学农药生态理念管理病虫害。

“农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它投资大、见效慢、时间长,需要时间耐心打磨。”梓墨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地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乡土专家”。花若盛开,蝴蝶自来。每到春夏之交和深秋时节,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共富工坊因“玫瑰花海”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由于玫瑰是季节性作物,工坊还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方式,栽种了桃子、蔬菜等作物,确保三餐四季、日月更迭都可见花。

梓墨对“瑰”丽事业的信心也愈发坚定。玫瑰茶、玫瑰酒、玫瑰纯露、玫瑰精油、玫瑰香皂、玫瑰口红、玫瑰酱等等,越来越多的玫瑰衍生品被研制出来。工坊还开设了花道、茶道、香道、禅道等体验课程,以及观光赏花、田园露营等特色项目,举办诗会、读书会、健康讲座等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更多生机和活力。

“我们是绍兴唯一一家食用玫瑰种植基地,经过4年多的开拓,基地近100亩,种植玫瑰9万多株,每年玫瑰纯露产量约有2500公斤,年产值近百万元。”梓墨介绍,工坊还入驻了丁宅乡农创智谷实验大棚,培育优品玫瑰;在曹娥街道开设了花墨堂玫瑰空间门店;与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携手合作,计划建立田园博士站,开发更多的生态玫瑰产品,进一步催生“美丽经济”。

“美丽花海”在为农村创造优美环境、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平时就在家门口的玫瑰基地帮忙,能赚钱,还能学到种植技术,一举两得。”对于每月定期发到手中的劳动所得,正忙着修剪枝叶的夏家埠村村民叶秋华别提有多高兴了。除了叶秋华之外,还有其他20多名村民在花墨堂培育着自己的“共富梦”。

工坊的正向效应不止于此——它不仅是一个“共富点”,更是激励更多妇女追求梦想的“加油站”。俞宇伟原本是一名从事财务工作的建筑企业员工,也是梓墨的好朋友,她十分向往田园生活,只要一有空就来到“花墨堂”帮忙、学习。在梓墨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回到老家丁宅乡,成了该乡农创智谷首批“农创客”,探索利用新技术打造凤梨智慧大棚。

上浦镇妇联主席吴建丽说:“就像玫瑰花铆足了劲,将营养输送到枝头孕育花蕾一样,工坊也像是一股助推力量,将富饶送到了村民们的手中。”

“一株小草”鼓起“钱袋子”

春日明媚,陈溪乡太平山村的“清隐山居”巾帼共富越工坊内,几名妇女正趁着好天气晾晒黄精,一位气质温婉的女子正在为黄精茶这款新产品设计包装。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想象这位听得懂上虞土话、与黄精结下不解之缘的女子,是一位湖北80后女青年。

2021年,在上海文化策划行业耕耘17年的陈亚娟,在合伙人推荐下来到上虞,开起了工作室。由于喜欢上虞的文化底蕴,陈亚娟几乎游历了上虞的山山水水,最终发现太平山村神仙峡谷景点,漫山遍野都是天然黄精。

“好山好水好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可惜。” 2022年底,陈亚娟开始规划乡村振兴的“黄精作战图”。她租下了村口一排平房,并雇用了一些村民在山上“掘金”。她引进古老的“九蒸九晒”工艺,推出了太平山九制黄精、黄精酒、黄精茶、黄精糕、黄精黑芝麻丸等系列产品。

黄精经过清洗、烘干、脱须、挑选、蒸制、晾晒等多个环节,工艺繁琐。对入口的产品,陈亚娟十分“苛刻”,一度让村民不理解。她顶住压力,靠着口碑营销,黄精普通市场价每斤约为680元,10年以上生长的黄精每斤甚至能卖到1280元左右。看到高品质的黄精成了市场“抢手货”,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面对黄精供不应求的局面,开春以来,陈亚娟与村民一起,充分利用太平山竹林、树林、山坡等野外区域,采用“人种天养”的方式种下长梗黄精45万余株,基地面积已超过1000亩,今年计划再种植4000亩。此外,工坊还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把山里的优质资源利用起来。“我们开辟了15亩试验地,采取纯有机种植,春季种油菜,夏季种芝麻,冬季种萝卜,再将这些纯天然的产品用到工坊衍生品制作中。”陈亚娟说。

工坊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全年共销售黄精系列产品8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解决就业40余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40余万元,黄精产业已然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引擎”,通向共富的“金扁担”。

谈起黄精,51岁的陈益民打开了话匣子。“小村庄没啥产业,不知道去干什么。”巾帼共富越工坊刚成立,她顺利应聘成功,如今她负责管理、售卖、制作流程,每年也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一开始,村民都不相信、不理解小亚这个外地女孩能到我们这里来发展,觉得她一定吃不了这个苦。”陈溪乡妇联主席徐婷婷说,现在工坊工人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看着亲手将黄精炼制成了“黄金”,信任感油然而生。

如今,工坊联合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打造“虞理共进  艺创工坊”,不断开发农创、文创产品种类;建成清平茶坊,以高山“清平茶”为核心产品,走出浙江,多次参加产品推介会;建成农派工坊,销售当地原生态的板栗、红薯、笋干菜、葛根粉、艾饺等产品;建成竹艺工坊,在传承竹编手工艺的同时,用好用活“一根竹”, 销售多种竹制品,让更多的农产品成就村民的共富梦。

一缝一编绘就“共富景”

早上6点多,崧厦街道舜源村及周边村民已经骑着三轮车,早早来到“幸福伞”舜源片巾帼共富越工坊,带来成品的同时,“抢”伞面、伞架等材料回家加工。

舜源村积极培育“居家式”巾帼共富越工坊,破解农村女性闲散劳动力就业创业难、增收渠道少,又要兼顾就业与养老、育儿等问题矛盾。

“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空余时间就搞点‘来料加工’赚点小钱,做工、顾家两不误。”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黄大娘说,她今年60多岁了,子女都在外面工作,平时都是她负责照顾孩子。工坊的活可以带回家做,自由安排时间,让她的生活充实且有意义。工坊采用“灵活用工+固定就业”的运营模式,为村里的妇女提供“家门口”挣钱的机会,同时鼓励妇女在家再就业。她平时还负责上门提供送物料上门、成品回收服务,尽可能地为更多妇女提供“家门口”的增收机会。

这间工坊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由村集体闲置房屋改造而成。工坊探索“党组织+企业+农户+电商”的运行模式,设置来料室、成品室、共富车间、党小组活动室、共富驿站等功能区块。

“工坊规模较小,但深受村里妇女和宝妈们的欢迎,通过‘居家式’巾帼共富越工坊可以兼顾‘钱袋’与‘后代’”。舜源村妇联主席钟佳佳介绍,目前共有12家企业入驻工坊,工坊共有20多个工位,带动周边360余名群众年均增收3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幸福伞”舜源片巾帼共富越工坊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持续扩宽发展路子。为了解决春节前后雨伞加工淡季问题,工坊开始做中国结等其他产品,串起“村、企、民”红线,努力实现多向奔赴。

“现在村里有100多户都在做中国结,手脚勤快的,3个月就能赚上万。”一大早,村民沈月琴就在家里编织同心结,只见一根红绳在她的手指间翻飞,不一会工夫,一枚精致的中国结就已完工。

编织中国结投资少、门槛低,成了村里妇女的“心头好”。舜源村妇联主席钟佳佳表示,巾帼共富越工坊着眼于“半边天”,找到了切合基层实际的发展方式,“点对点”搭建“连心桥”,推动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共富新动力”。

从妇女增收、产业提效、集体创收的共赢格局,到物质有保障、生活有依托、精神有引领的共享场景,小小“巾帼共富越工坊”打破了农村女性就业的“天花板”。如今,一个个“巾帼共富越工坊”茁壮成长,在泥土上耕耘梦想,在车间里书写情怀,让妇女有技能、妇女有事干、妇女有收入,让共同富裕实实在在、可观可感。


信息来源:市妇联发展部、上虞区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