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22M/2024-25103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4-05-17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 |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运行调度主业务、有效投资主引擎、要素争取主变量、民营企业主力军,勇挑大梁、勇于担当,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两大战略和经济增长均居全省前列。
一、2023年工作亮点
1.战略落地有力有效。组建“二合一”总专班办公室,高标准体系化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和“十项重大工程”,实行“五统五分”工作法,连续两季三个“一号工程”囊括全部五星。构建经济运行全链条调度机制,2023年,全市GDP增长7.8%,居全省第2位。顶格加码制定“民营经济33条”和183条实施细则,在顶格承接基础上,将用地、用能、资金支持民营经济比例提升至“3个80%”。
2.规划龙头谋深谋实。高标准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规划实施以来,7个领域36项指标平均实现度62.4% ,总体快于时序进度要求。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建设等战略,积极参与杭甬“双城记”,编制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迭代“2+6+N”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滨海新区体制机制调整优化,杭绍临空示范区绍兴片区建设扎实推进。
3.投资引擎提速提效。实施项目全周期管理和穿透式服务,1-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21个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连续9个月保持全省前2位。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中芯三期一阶段项目提速通过国家“窗口指导”。投资攻坚连续两季获全省“赛马”激励,连续三年获评省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成绩突出设区市。
4.抢抓窗口敢为善为。全力以赴抢抓各类项目申报机遇,最大限度缓解资源要素制约。至12月底,17个省重大产业项目获土地指标奖励4121亩,18个省重点建设项目新增用地3324亩,19个国家用地单列项目新增用地3.335万亩,11个项目获增发国债资金额度66亿元,182个政府专项债项目通过审核、资金额度613.4亿元,144个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当年贷款需求21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6只总规模37.7亿元,3个专项获批两业融合中央预算内资金1.36亿元,均居全省前列。
5.动能接续又快又好。推进省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建设,打造区域分工协作的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在2022年省考中分获第2、第4、第7名。深入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成功创建越城未来车城等5家第三批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6%,居全省第2位。
6.民生福祉可感可及。迭代共同富裕系统架构图(2.0版),新增省级共同富裕试点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2位,率先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制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举措、三孩生育专项支持政策。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51元,居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8。加强对口和山海协作,拨付计划内援建资金3.55亿元,推进124个重点援建项目建设。
7.本质安全守牢守稳。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足额落实储备粮规模42.41万吨、冻猪肉储备1300吨、食用油储备2290吨。完善生活必需品保供机制和困难群众价格补贴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与采购成本上下游联动机制,累计减免企业水电费用1.02亿元。1-10月,全市省级重大能源项目投资年度完成率199.4%,居全省第1位;年度新增电力装机65.35万千瓦。
8.党建筑基抓实抓细。落实“三个一”“三联系”制度,2023年共向上汇报503次、下沉调研448次、部门会商507次。高质量办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273件、分管市领导批示132件。办理两会建议提案主办33件、会办69件。每周滚动推进“重点工作督办销号”,今年已发出督办单48期,督办任务454项,完成销号433项。健全“选、育、用、管、带”干部队伍建设全链培养机制,委机关中层干部平均年龄38岁,“80后”占比近80%,“85后”“90后”在中层领导岗位中占比分别达到52%、22%。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我委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绍兴发展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总要求,主动作为,敢为善为,在全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勇当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排头兵、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中,勇当综合协调“操盘手”、战略落地“排头兵”、经济运行“总参部”、开拓新局“冲锋队”、投资提质“主力军”、社会民生“模范生”。
1.强化“大统筹”,奋力推动发展提质。奋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晋级、增长竞速、质量进位”,即GDP总量超八千亿、稳步迈向九千亿,增速争全省第一方阵,人均GDP全国排名实现进位。继续发挥“二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以变应变,以进固稳,推动“双战略”走深走实。落实经济运行日监测、月调度、季分析和“六套表”增量预测、“四张清单”点对点提示等制度,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研判、调度能力。开展“十五五”前期展望研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成长行动。加快现代服务业“双重”战略落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
2.立足“大场景”,奋力推动改革提效。以缩小三大差距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重点,迭代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系统架构图和工作体系。实施“全龄友好”专项行动,开展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国家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和乐龄中心等试点创建。统筹“扩中提低”改革,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四大”建设、杭甬“双城记”等重大战略,协同编制《杭州湾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大杭绍、甬绍联动合作事项范围。持续推动“民营经济33条”及183项实施细则落实落细,迭代完善“1+9+X”政策体系,推进政策早修订快兑现,全力提升营商环境可感度可及度满意度。深化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建设,更高水平打造“信用绍兴”。
3.狠抓“大项目”,奋力推动动能提升。实施扩大有效投资“123”工程,锚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一个目标”(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以上,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以上),坚持稳总量、优结构“两手抓”,聚焦千项万亿、要素抢争、全生命周期管理三大重点,做强投资引擎,压实责任、闭环推进,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
4.建设“大平台”,奋力推动产业提能。发挥滨海新区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等30平台建设,促进“2(2)+6+N”平台梯度培育、整体提能。深入实施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壮大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园,健全智能视觉产业发展专项招商政策,打造顶配版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以上,打造引领型双创平台。
5.守护“大民生”,奋力推动保障提标。坚决守牢“绍兴粮仓”,牵头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足额落实2.59万吨新增粮食储备任务,确保年底全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库存45万吨。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轮换计划,推进市应急物资(粮食)综合应急保障库等项目建设。深化重点领域降本减负,强化企业用电用气价格监测和调节。加强成本调查和“菜篮子”“米袋子”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控预警,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稳定。实施绿色能源“百千万”计划。高标准推进对口和山海协作,持续擦亮“一品两仓”“蓝鹰工程”“百万强村”“越马青鸟”等品牌。
6.展现“大作为”,奋力实现作风提优。持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切实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凝心聚力打造与“图更强、争一流、敢首创”和“五创图强、四进争先”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发改作风、发改标准、发改形象、发改品质。坚持“三个一”“三联系”、“重点工作督办销号”等机制,持续锤锻优良作风。从严从紧守牢廉政底线,依法依规加强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