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科技局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653/2024-25109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24-05-20
主题分类: 科技 发文字号:

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5-20 17:1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一、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23年,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强总理在浙江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科技工作交出高分报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提升5位(剔除4个直辖市);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4位,提升幅度位居全省第3位;五年来首获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重3.01%,首次突破3.0%大关,全省第4位,同比提升0.1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54.29%,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4.1%,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3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均列全省第3

1.创新深化工作打开新局面。组建创新深化“1+3”工作架构,建立指标、政策、改革、试点“ 4大工作体系聚焦三位一体四链融合、创新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围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3个,数量与杭州并列第一位,其中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试验区建设系全省唯一综合试点。承办全省创新深化试点现场推进会,在全省创新深化星级评定中,我市均获五星评价。

2.“315”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制定实施《绍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文件,组建工作专班,编制“315”科技创新体系图、主要指标进度表等“14。半年度“315”工程以总分第一获五星评价,在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全省地市仅杭州、绍兴)。1-9月,全市科技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144.7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所得税 10.62亿元;全年共兑现科技政策资金7.82亿元。

3.率先开创三位一体发展新局面。以《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为指导,率先谋划六个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十大试点”“六张清单工作路径,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创建大会,相关做法入选省创改开简报首次刊发的地方最佳实践,并在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

4.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再上新台阶。入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30人,全国同类城市、全省第一;入选科技部高端外专计划项目2个,居全省第一位(并列);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优青”2人,居全省第三,实现“零的突破”;6位外国专家获省政府“西湖友谊奖”,获奖数居全省第二,创历史新高;日本科学院院士落户鉴湖实验室,系全市共建研究院(实验室)首个全职引进的发达国家院士。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高层次科技人才公司法人举荐2项做法入选首批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数量全省第一位(全省11个)。

5.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建立龙头企业牵头的重大攻关需求凝练机制,实施市产业关键技术攻关29项(其中重点榜单19项)、基础公益研究项目76项。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中央引导资金项目3项、省尖兵”“领雁项目19项,共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1.71亿元。24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成果12项,分别是嘉法理·阿里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

6.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通过出台《实施方案》、摸排平台基础等方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首期围绕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中试基地4家,在化工新材料领域成立行业性中试产业生态联盟,相关做法入选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名单。新增省级海外研发机构(外资研发中心)2家,1-11月,实现技术交易额392.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63.3%,完成率全省第3位;举办浙里好成果走进绍兴专场活动,10项成果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完成年度目标的142.9%

7.重大平台建设获得新提升。以绍兴科创走廊建设为载体,规划布局建设六大科技城、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承办“2023年浙江省科创走廊合作对接会等活动,实施标志性工程10项、重点建设项目93项,1-10月份完成投资355.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2.3%。推动高新园区争先进位,2家高新区(新昌、上虞)入围全省十强,其中新昌高新区获评浙江省高新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3家综合体获省绩效评价优秀,居全省第一位;2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省级优秀,全省第四位。

8.研究院提能造峰打开新路径。深化与上海复旦、同济、交大等一流高校院所合作,签订校地全面合作协议,举办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成果对接”“共建研究院成果赛比”“复旦绍兴周科创会客厅等系列活动,达成合作意向近百项。评选表彰十大辨识度工作成效、十大标志性成果转化项目,2023年全市研究院新引进核心研发人员949人(全职492人),新申请专利557项(授权207项),孵化企业106家,与市内外企业签订合同448个,金额3.13亿元。出台《绍兴市加快推动共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绍兴市共建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一对一指导研究院制定近、中、远期建设目标,分领域摸排研发方向(专家团队)199个、产业化用地(房)需求44项。

9.科技企业倍增提质取得新进展。出台《绍兴市高质量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3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3家(累计299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40家(累计10364家),数量均创新高;9家企业入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名单,数量全省第3位。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累计36家,全省第3位;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5家,累计748家,全省第4位;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

10.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气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省科技特派员的重要回信精神,选派省市县三级特派员638人,获评省优秀科技特派员3人,先进集体1家。构建以创谱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指办、创新服务云局为核心的增值式服务新范式,全国率先发布四链融合指数,创新服务云局相关做法入选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库。打造科技金融良好生态,举办“2023中国(绍兴)科技金融合作推进会实施《一园区一方案科创金融伙伴共建计划》,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10项政策,设立科技银行,实施对科创走廊授信1000亿元新三年计划,发放科技再贷款、再贴现资金300亿元以上。

二、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一)聚焦三位一体,塑造教科人高效贯通新优势

1.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建设绍兴科创走廊2.0为牵引,高水平建设镜湖、智汇芯城、滨海、金柯桥、曹娥江、东鉴湖六大科技城,扎实推进迪荡湖科技CBD、诸暨海归小镇等十大创新基地和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等十大创新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一带串联,六城聚力,三地联动,多点支撑的全域创新空间新格局。积极探索研发+孵化等新机制新模式,全力推进鉴水科技城、柯桥民营科技园产业集群、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诸暨科技城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50亿元以上。

2. 建设标杆型高校研究院。健全研究院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共性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支持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建设细胞基因治疗CDMO平台、北大信息技术科创中心构建超高清视频编解码芯片研发与产业生态、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争创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推动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嵊州创新中心等落地建设,加快打造10大标杆性共建研究院。开展企业出题、研究院解题专题行动,支持研究院与创新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地方高校和共建研究院双向赋能学科发展试点建设。

3. 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人才计划,完善院士团队+产业集群+配套基金+平台支撑+生态赋能发展模式,持续优化以才引才、以赛引才、以会引才等引才机制,促进科技人才资源和科技业务深度融合。新引进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海外工程师、省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军人才50名,入选国家领军人才数量保持全省前列,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达170人年新增外国专家海外联络站、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省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外国专家工作站3家以上

(二)迭代“315”工程,构建区域科创体系新优势

4. 构建特色优势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抓住国家、省实验室体系重组机会,积极引进落户新型双锥对撞点火装置(上海光机所)宽禁带半导体(西电)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工程研究中心。高水平建设五大实验室,支持绍芯、鉴湖、曹娥江等实验室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有组织科研,推行科创平台牵动科教人贯通,支持浣江实验室、天姥实验室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清华大学光电子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以大科学装置、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5. 实施重大任务牵引的有组织科研。百项重大科技攻关突破计划为抓手,持续凝练技术领跑”“进口替代”2张清单全链条、实施一批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省市协同项目、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全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0+X项以,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探索人才和科技项目融合贯通机制,建立人才+学科+平台的项目支持机制,支持领军人才领衔,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

6. 全力提升创新平台运行质效。实施重点实验室+综合体+孵化器质效提升年行动,对平台基地进行系统布局和体系重塑,强化建设期满考核和年度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考核和优化调整,建立优胜劣汰、有序进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一批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争取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3-4家,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以上。深化高新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力推动绍兴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争先进位,争取2家以上高新园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前10位。

(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

7.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2.0,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动态数据库,新增科技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0家以上。建立健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强化协同服务与精准辅导,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中规上企业比重明显提升。

8. 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引领计划为抓手,支持晶盛机电、长电绍兴等龙头企业围绕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与零部件、先进封装技术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装备攻关,加快实现国产替代。坚持创新引领黄酒产业振兴,组建黄酒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黄酒科学研究院、省市县联动实施重大攻关专项。深化创新强工行动,实施省科技创新强基项目15项以上,完成年度投资额40亿元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2%左右

9.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建立健全研发后补助、研发风险分担等措施扎实推进企业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全覆盖。挖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潜力,补齐建筑业和服务业、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短板。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5%的企业,推动在土地、能耗、水资源等指标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力争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3.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3.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60%

(四)完善产学研体系,厚植科技成果转化新优势

10. 推动科技成果对接合作。制定《绍兴市成果转化越快转专项行动方案》,深化院企联动、人才助企、成果入企等系列活动,常态化运营环杭州湾创新联盟,开展三位一体创新成果转化大赛,组织选派成果转化服务专员,加快打响越快转品牌,实现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30%以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争取设立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分中心或子平台,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外资研发中心2家以上。

11. 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做强国科、浙江大学等中试基地技术承接、成果孵化、人才引育等功能,引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探索设立中试基金,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招大引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库,支持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争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动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落地率。推行技术转移人员贡献积分制,建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清单,支持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探索薪酬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差异化资产管理模式。

12.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制定《绍兴市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认定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细则》,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社会贡献等评价结果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支持滨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争创科技部科技人才改革试点,支持杭绍临空人才合作创新区、诸暨海归小镇人才改革管理试验区等重点平台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海归人才发展新路径,争创一批省级试点。

(五)强化双轮驱动,积蓄创新生态体系新优势

13. 强化科技统筹协同。发挥科创委和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委员会积极作用,加强对战略规划与计划、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政策、创新平台、重大项目、创新人才等统筹力度按照管理制度、工作规范、监督评估、项目管理平台、科技专家库五统一原则,组织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X”研发攻关计划统筹深化“3+2”改革试点建设及时总结推广试点成效、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争取3个省级创新深化、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年度评价获优秀

14. 深化科技增值式改革。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完善以创谱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指办、创新服务云局为核心的增值式服务新范式,总结推广创新服务云局线上线下集成经验,争取一指办全省推广应用,以数字赋能科技服务从一件事一类事、一个点向整个面、一个环节向全链条、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开展“1+6+X”科技联盟协作攻关,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市县派遣科技特派员300人次以上,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15.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贯彻《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落实《绍兴市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若干措施》《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新一轮政策,出台位一体专项配套政策,持续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实施金融支持科创走廊三年计划,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健全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浙科贷”“人才贷等专属金融服务项目,实施创新保、大仪保、成果转化保险等保险产品,力争全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过 1000亿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六)落实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

16. 强化对标对表抓落实。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持续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加强差距管理,补齐短板弱项,深化比学习、比落实、比服务系列活动,丰富学科技”“学产业两大主题,完善处室长一对一联系产业机制,增强系统性学习、战略性谋划、创造性落实的本领,以实招硬招抓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绩实效。

17.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化找标杆学榜样行动健全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激励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深化科技干部结对帮扶、调研破难等有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做到办公现场在一线、协调服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信息上报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兼职、出国境管理等工作。

18.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层层压实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两个责任,高标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办法。加强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抓好市委巡察回头看和主题教育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加大经常性明察暗访和公开曝光力度,常态化开展各项监督执纪工作,建立健全科技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附件:1. 2024年重大平台(项目)计划情况表

2. 2024年重大改革计划情况表

3. 2024年重大政策计划情况表

4. 2024年重大节会活动计划情况表


附件1

2024年重大平台(项目)计划况表

序号

主要内容

1

鉴水科技城

鉴水科技城总规划面积19.7km²,通过各类资源的链接、互动、融合,形成产业集聚、产才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成为国家科教人融合实践区、浙江科技成果转化地、绍兴高能级科创核心。2024年,力争推进企业服务中心、科创综合服务产业园、院士湾等先导项目建设,预计实现投资40亿元,科技城科创场景初步呈现。

越城区

2

绍芯实验室

整合政府、高校、头部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建设,立足基础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导向,聚焦化合物半导体、MEMS技术、先进封装技术等研究集群,突破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关键问题,打造长三角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国内特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24年,力争推进一期南片项目建设,新建地上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实验用房、科研用房、学术交流展示中心等,计划投资2.5亿元。

越城区

3

大科学装置——“新型双锥对撞点火装置项目

围绕未来聚变能源发展所需激光驱动器新技术、新器件、新材料,探索并引领新一代激光驱动器技术发展,构建国际上独一无二的直接驱动综合实验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体系,占领国际惯性约束聚变领域技术高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重大贡献。

柯桥区

4

国际科学家交流中心

为进一步满足外国高端人才的工作、生活、社交需求,塑造活力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20239月开始建设,布局集活动展示区、路演中心(书吧)、咖啡吧、室外露营地等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空间,配套有国际人才联合创新中心、高端人才工作室、会议中心等,同时集成集聚区外国人才落户发展一站式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硬件配套,全方位打造外国高端人才创新服务综合体。

柯桥区

5

曹娥江实验室

打造杭州湾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围绕精细化学品、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3大研究领域,依托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浙江大学-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国科中试基地等核心平台,建设1个基础应用研究中心、3个技术创新研究中心、N个联合研发中心、1个中试基地、3个产业园和5个共享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的全链条科技创新模式,形成一核两翼多点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材料领域创新高地。

上虞区

6

杭电现代产业学院

深化科工研究院、产业创新院、教育培训院等三院两中心建设,加快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打造青年人才培养转化蓄水池,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形成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的产教融合共生路径。

上虞区

7

浣江实验室

以航空航天领域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前沿技术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致力于打造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产业孵化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创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计划五年内累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研发项目10项以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0项以上;制定航空航天产业相关技术标准1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0件以上,其中授权100件以上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项目50项以上;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50家以上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和研究人员加入浣江实验室、融入诸暨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保障省KP项目、海外优青等人才项目落地全力推动诸暨航空航天产业聚势腾飞。

诸暨市

8

西交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

面向网络与数据安全领域科技发展前沿,集聚高层次研发管理人才,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开展网络安全自主可控专用芯片、软硬结合内外网安全管控系统以及行业安全管控整体解决方案等网络空间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建设安全专用芯片研究中心、安全管控系统研究中心、行业解决方案研究中心三个研究中心。计划五年内实现常驻科研及工作人员100人以上;累计引进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15个以上;开展技术合作项目30项以上;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2家以上。

诸暨市

9

西安交通大学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嵊州)

由嵊州市人民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研究机构重点在氢能、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相关新技术、新材料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努力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链相关项目孵化的重要平台,着力提升嵊州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打造万亩千亿新能源装备产业平台提供科技支撑。

嵊州市

10

同济大学智能新能源汽车嵊州创新中心

嵊州市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联合共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研究机构。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聚焦嵊州“417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努力打造集人才引育、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为嵊州创建省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供有效支撑。

嵊州市

11

浙江大学-新昌联合创新中心(天姥实验室)

由新昌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联合共建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研发机构,于2023630日登记设立以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目标的首个高能级科研平台。实验室重点围绕动物医药、智能制造以及县域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关键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人才引育等工作,致力于推动新昌成为全国动物医药科技、产业共生共荣高地,智能制造产业深度发展的样板,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县域实践新昌模式

新昌县


附件2

2024年重大改革计划况表

序号

主要内容

1

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发挥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委员会和工作推进中心作用,健全工作例会、部门会商等制度,出台三位一体专项配套政策、试点评价办法和表彰办法,建立三位一体在线系统,召开全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大会,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争取入选省最佳实践、典型案例。力争在绍高校毕业生留绍率达28%,建设标杆性实验室(研究院)2家,集聚全球顶尖人才20名左右。

市科技局

2

科技人才经费包干制改革

聚焦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创业项目、市级基础公益类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企业等,实施经费包干制试点,在不改变任务目标、不违背负面清单前提下,自主决定经费支出。力争在2年内实施包干制试点5家以上,实施科技人才项目20项以上(其中人才、科技项目分别不少于10)

市科技局

3

打造畅通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垂直创新体系

围绕破解集成电路科技攻关能力仍略显不足集成电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要素不够全面、服务能力缺少行业优势,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开放性还不够、创新动能比较缺乏等问题,通过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以绍芯实验室为核心,建设高标准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高质量创新服务等改革内容,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衔接融合聚力打造集成电路高辨识、高质量产业创新生态圈,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创新产业集群。

越城区

4

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多元协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围绕突破医疗器械产业在创新端转化难、在治理端监管难、在管理端服务难等难点堵点,持续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梳理医疗器械企业发展7个阶段、15个环节、35个关键需求要素,运行覆盖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 “71535”服务新标准,建设越质慧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平台、实施医疗器械数据知识产权申请与质押平台试点、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平台、上线医疗器械线上数字化服务专区,在政务端与市场端,构建高度协同的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增值式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器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监管链四链融合发展。

越城区

5

围绕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探索四链融合新机制

聚焦新材料产业提质升级,围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提升、创新人才引育等痛点难点,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学科链四链融合,为全省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上虞路径

上虞区

6

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校企一体推进新路径

依托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建设基础催化应用研究中心、精细化工和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卓越工程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集聚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在虞围绕产业开展学科研究,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究生培养+产业转化一体推进新路径。

上虞区

7

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新机制

依托晶盛机电龙头企业,推动行业龙头整合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创建省级创新联合体。重点推进晶盛与浙大共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形成创新联合体+校企联培+院士工作站的校企一体化协同创新,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新机制。

上虞区

8

探索海归人才支撑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新模式

加快建设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诸暨·空天装备),汇聚海归人才力量,实现航空航天产业1N”的壮大。积极推进诸暨海归小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集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实现省级鲲鹏人才突破。

诸暨市

9

探索构建企业牵头院所支撑主体协同的新能源装备产业联合创新模式

围绕嵊州市创建省级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生态优化等方面设定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工作保障措施,精准适配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加快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协同发展新标杆、创新策源新引擎、产才融合新高地。

嵊州市

10

创新服务云局

依托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临时党委领导机制,在不打破机构设置、不改变编制配备、不调整部门职能前提下,整合创新职能部门,汇集创新事项与资源,深化线上应用+线下大厅相结合模式,坚持虚拟组织实体运作,实现创新服务一网融合、一门办事、一键协同、一链闭环、一体赋能,推动形成重大改革创新成果,力争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建设获年度综合评价优秀。

新昌县


附件3

2024年重大政策计划况表

序号

名称

属地

1

修订《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

市科技局

2

出台《加快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市科技局

3

出台《绍兴市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方案》

市科技局

4

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

市科技局

5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才引领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委人才办、

市科技局

6

出台《共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

越城区

7

出台《诸暨市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诸暨市

8

出台《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昌县

 


附件4

2024年重大节会活动计划况表

序号

活动名称

拟举办时间

责任单位

1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试点建设现场会

7-8月份

市科技局

2

长三角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

10月份

市科技局

3

三位一体创新成果赛比活动

11月份

市科技局

4

科创走廊产业创新合作推进会

6

科创走廊专班

5

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活动

10

市科技局

6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

1月左右(新昌);6月左右(上虞、越城)

相关区、县(市)

7

第四届中国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人才全球创业大赛智能视觉系列赛专场

10

诸暨市

8

2024第十六届中国(嵊州)电机·厨具展览会

4月份

嵊州市

9

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

10月份

嵊州市

10

5.31科技人才活动

531

新昌县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