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73X/2024-25107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财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4-05-20 |
主题分类: | 财政 | 发文字号: |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紧紧围绕“五创图强、四进争先”目标,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着力稳收支、惠民生、防风险,为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谱写新时代的“胆剑篇”贡献财政力量。
一、2023年财政重点工作
2023年,财政工作面临多重挑战:房土市场持续低迷,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减收增支的紧平衡压力前所未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运,对资金需求很大,财力支撑保障的责任艰巨;财经纪律越来越严,对财政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坚持以发展的思路来破解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合理、合法、合规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一)坚持稳字当头,着力稳住财政收支。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收入可持续增长,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确保收支平稳有序运行。一是抓好收入组织工作。深化财税“精诚共治”,全力以赴抓实收入征缴。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8.7亿元,同比增长7.2%,税占比70%以下地区“清零”。二是提升财政支出效能。探索建立市级机关过紧日子评估机制,完善一般性支出项目清单,严格落实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正负面清单和委托业务费负面清单。科学合理安排未来五年政策资金计划,构建新一轮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三是加强重点绩效评价。组织开展信息化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消费券等专题绩效评价,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和共富示范区建设。开展全市35个共建研究院联动评价、6个民生实事项目事前评价,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坚持加力提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主动靠前,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不断巩固、放大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一是政策兑现直达快享。全面打通“越快兑”平台和财政支付系统,对提前达标企业实行“常态即时兑现”,企业最快可在公示期后1天内收到奖补资金。全年兑付惠企政策资金331.4亿元,惠及企业超10万家次。二是政府债券争好用好。按照“保总量、提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要求,全市累计争取政府债券213.92亿元,有力保障浙东运河文化园、市妇保院新院等重大项目建成落地。三是专项基金落实落地。成功签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金”“现代消费与健康产业基金”2支规模各50亿元的专项集群基金,落地基金和签约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三)坚持保障重点,促进高质量发展。对照“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条路径,找准财政切入点,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资金全力保障,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一是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出台政府基金保障方案,重点保障海塘安澜、轨道交通二期、杭州湾南翼排涝、镜岭水库等4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PPP存量项目分类处理方案,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等28个PPP项目规范运行。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积极落实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加快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强化科技重点领域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拓宽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三是全力护航亚运盛会。支持总投资24.25亿元的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奥体中心体育馆、柯桥羊山攀岩中心等亚运会场馆建设,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场馆运行、赛事举办、安全保卫等。主动承接并圆满完成亚运会住宿点各项后勤保障任务。
(四)坚持先行示范,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系统谋划一揽子具有主导性、创造性、突破性的重大改革和重大抓手,积极打造具有绍兴财政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一是零基预算改革走深走实。2023年起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改革,构建“强统筹、破基数、保重点、提绩效”的预算新模式,实行全口径收支纳管、零基数项目核定、标准化预算编审、全过程绩效监管,形成绍兴特色改革方案。二是绿色建材全国试点稳步推进。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全国试点为契机,首创性完成37家绿色建材框架协议供应商签约,破解过去政府项目建材本地化率低的难题。“政府采购+”服务入选省级增值化改革“一类事”指导目录。三是盘活存量资产全省试点争创样板。入选“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全省试点,38个盘活项目纳入全省项目库,总规模491亿元,居全省第1,相关做法获多位省领导批示肯定。四是家庭型共富改革深入实践。在全省首次发放以家庭为申领单位的“迎亚运·奔共富”消费券,累计安排资金8000万元,有效撬动消费1.5亿元以上,惠及家庭67.02万户。
(五)坚持底线思维,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切断风险传递链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财政的“安”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财经纪律9方面问题,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农机购置补贴、涉企补助资金等专项督查。成功争取会计监督省级试点,在审计报告大数据精准监督应用等4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强化债务风险防控。在全省率先出台“三债统管”实施方案,建立债务风险点对点推送机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债务降本降息,确保全市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三是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密切关注基层“三保”运行潜在风险,加强库款监测预警与调度,全市各地“三保”预算均足额保障到位,未发生支付风险。在全市103个乡镇(街道)推广“浙里基财智控应用”,实现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监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