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268P/2024-252844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日期: 2024-06-18
主办单位: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78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4-07-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胡妙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农业产业一体化数字应用平台的建议》(第7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3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切实抓好农业数字经济发展、农业数字服务优化、农业数字应用贯通等工作落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绍兴数字农业建设情况

1.聚焦融会贯通,实现数据平台共享共用。浙江创新打造“乡村大脑+浙农应用”整体构架,全面支撑数字乡村建设,主要围绕农业智能、乡村智治、农民智富三大维度开发建设。目前,浙江乡村大脑现已覆盖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日均访问量超120万次,在赋能产业发展、推进基层智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绍兴主要做了:一是应用接入。我市按照《“浙江乡村大脑”应用推广技术规范(S1版)》的要求,开展场景技术对接,实现用户访问权限的控制,办公使用“浙政钉”扫码、办事使用“浙里办”(浙江政务服务网)用户进行登录使用,便于开展业务服务和管理工作。二是数据共享。我市在业务应用建设过程中,使用“浙江乡村大脑”数据的,通过省公共数据平台或“浙江乡村大脑”申请进行数据共享回流。三是数据归集。根据“浙江乡村大脑”、浙江农业“产业大脑”、 浙农应用规划和建设需要,我市积极开展特色产业等数据采集、更新等工作,形成数据、业务、技术互联互通的全省农业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体系。

2.聚焦数字转型,加大数字农业示范创建。我市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规模化种养殖基地等数字化转型。到2023年,雾耕农业、一景牧业、佰瑞拉等19家农业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全市已有涉农高新技术企业71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70家。我市还专门出台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创建扶持政策,对当年新认定为省级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的主体,每家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全市新认定省级未来农场2家、数字农业工厂12家,累计建成省级未来农场3家、数字农业工厂31家。

3.聚焦机械赋能,提升数字化设施设备应用率。数字农机是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借助“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智慧管理手段,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数字赋能”示范引领工程。目前我市拥有农用无人机560余台,安装农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北斗智能信息农机终端520多套。2023年全市共投入319万元扶持农用无人机社会化服务,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面积超过109万亩次, 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9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8个,特别是数字化红茶加工流水线等一批先进适用机具,杂交稻精量机插秧、蚕种供应链智能化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列入全省“双强”重点突破项目。新昌构建了“新昌茶卫士”移动测报与固定测报相结合的茶叶病虫害防控机制,首创了12个茶叶生产指数,为全链条环节茶叶生产提供精准服务。“新昌茶业一件事”打造了面对茶农、茶企、茶商等全天候、菜单式、点对点的数字服务新场景。

4.聚焦“浙农码”,激活“数字乡村”新动能。“浙农码”凭借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译码可靠性高、制作成本低等优势,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起到了“信息桥梁”的作用。一是“浙农码”可加强省级及地方各个农业农村业务管理应用的资源整合,推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达到生产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的目标。如“象农优品溯源平台”,以“浙农码”为载体,接入物联网传感器感知数据、气象局实时环境信息数据,实现了农户对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提升了农户的工作效率和施肥用药精准性。二是“浙农码”通过业务数据监测、知识模型运算、系统分析研判,可实现风险识别、预警、处置等全链路管理。三是“浙农码”为农产品打上了“数字身份证”,使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实现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两部门溯源系统数据共享,形成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配送企业的农产品安全风险全链条闭环管控,从而提升农产品效益、赋能品牌。

二、结合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农业产业一体化数字应用平台的建议》(第78号),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出台数字农业项目政策。一是根据新出台《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意见》,支持数字设施农业建设,对投资总额在4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设施农业、农机研发制造等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 50% 给予补助(其中市级补助单个项目不超过 200万元)。2024年绍兴市级农业产业投资项目支持智慧农业项目6个,市县两级拟补助资金超2000万元。二是积极创建2024年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基地)11家、省级未来农场1家,对新认定为省级未来农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分别给予每家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当年验收通过的市级数字茶园,每个奖励5万元。

2.加强数字农机示范,激发农业数字赋能。一是积极开展先进农机数字装备应用、数字农机场景打造,使数字农机高质量发展得到有效提升,计划建设农机创新试验基地 10 个和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 60 个。二是开展土壤结构肥力传感、精准节水灌溉、自动化温湿控制、智能施肥施药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广生长感知、生产环境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装备。三是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累计推广智能设施装备、无人驾驶农机、渔船和农机智能终端等装备 1000 台(套)以上。

3.优化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农业服务能级。一是贯通乡村数字应用。以“乡村大脑+浙农应用”为依托,按照省数字化改革多跨场景应用“一本账”的要求,强化数据治理,推进数据回流。二是迭代优化本地应用,对“越农保”农业保险数字化平台、新昌茶产业大脑、柯桥区、诸暨市香榧大脑、嵊州市粮食数字化平台等特色应用开展适度更新,以便于更好的服务大众。三是鼓励指导更多的赋码场景对接省级平台,推动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统一赋码,并开展本地化、适配化改造提升,拓展码上功能,持续加大“浙农码”赋码力度,力争实现日均用码量4.5万次以上。

4.加深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数字带头引领能力。培育数字乡村人才,打造数字乡村建设的“三支队伍”。 一是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发现培养优秀乡村干部,激发基层干部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以“头雁”项目培训为契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等6类人群进行数字技能培训,培塑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 提升其数字技术应用和引领能力。

感谢您对数字农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


联系人:绍兴市农业农村信息中心     王孙杰

联系电话:85171272          传真:85132339

联系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168号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18日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