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平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环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数千年来人们心中的理想村落。如今,在马剑镇,“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正如火如荼,一幅新时代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其核心在于“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
“五好两宜”不仅是对乡村外在环境的期许,更是对内在品质的追求。它要求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治理有序、乡风文明淳朴、乡村振兴有力、百姓生活幸福,这深深植根于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和共同追求。因此,在创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村庄的美丽建设,推动和美乡村串珠成线、连线成片,还要创新经营机制,将乡村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更要创新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明建设,重塑乡村新风尚。
“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的建设,既要因地制宜,留住记忆中的乡村美好,又要与时俱进,打造理想中的乡村新貌。我们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基因等元素进行量身设计,发掘并守住历史的根,留住文化的魂,还原自然的美。同时,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千村一面”,而是要展示各地的独特魅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华丽乐章。为了打造理想中的乡村新貌,我们需要塑新貌、兴新业,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艺术化改造等手段焕发乡村新颜,并因势利导,扶持和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安居与乐业的完美融合。
“五好两宜”,自始至终都是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基层治理的创新与实践。这,与我们的传家宝——“枫桥经验”不谋而合。在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我们应充分借鉴“枫桥经验”,让群众成为建设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创建过程中必须躬身向下,深入倾听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利益,确保群众能够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简单地搞形式主义或一阵风式的决策。
乡村,是我们的根与魂,“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是产业高质高效、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普惠可及、广大农民富裕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治理有序充满活力、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全市所有乡村的共同憧憬和向往。以此次试点建设为始,唯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才能让这一美好愿景真正深入到百姓的心坎里,让和美乡村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