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浙东运河畔,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行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换上靛蓝色的T恤,穿着布鞋,这一次,他还以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运河漫步)行动组委会名誉主席的身份,领着20多位来自13个国家、不同肤色的孔子学院学生代表,进行一次具有研学游特色的运河漫步。
水波潋滟、草木葳蕤,共同绘就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单霁翔与学生们边走边谈,他以导师的身份介绍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情况。大家交流互动频繁,气氛轻松融洽。
单霁翔家住北京古运河畔大佛寺附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日子里,单霁翔每天都会看见大运河。他参与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于是,他向Canal Walk团的学生代表们介绍了自己参与的北京、开封、扬州、杭州等地大运河博物馆。
单霁翔对运河水质非常敏感,他走到运河边,看了一眼运河水。他说,自己1994年上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期间,故宫筒子河(护城河)是劣Ⅴ类水质,当时附近的狭长一条街扎堆集聚了300多户人家,几百个污水口对准筒子河。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主持制定了故宫筒子河整治等保护整治规划,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故宫角楼成为网红打卡地,不断有照片刷屏。每当我看到清澈的筒子河,内心总会感到无比欣慰。”单霁翔说。
早在2003年,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率先发声,提交了大运河文物保护的提案。自此,他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保护大运河奔走。从故宫博物院退休后,他的第一部著作便是《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同属大运河谱系,单霁翔认为浙东运河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运河连接了城镇,形成水网体系。“绍兴有不少古纤道,以前商业繁荣、水运繁忙。”他说。同时,浙东运河还有着“通江达海”的特点,具备天然国际化基因。
经过观察,单霁翔认为浙东运河文化园在“研学游”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止一次为运河研学游的“绍兴实践”点赞。随行的来自威尼斯的与会嘉宾听到后也表示:“浙东运河贯穿于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中,这点非常值得威尼斯学习借鉴。”
“我的家乡没有这样的景象,我感到运河滋润两岸,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来自肯尼亚的学生卡里乌感慨道。单霁翔向他讲述运河功用,运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接着,一位马尔代夫学生用娴熟的中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的家在海边,与海相比,运河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有亲切感。”运河园里摆放有石凳、凉亭和一些古代建筑部件,大家看到以后,认为运河周边设施具备公共属性。
单霁翔表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的,是流动的文化,是触手可及的人文生活。大运河可亲可近,希望更多人能走近它、感受它的美好,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它、保护它。”他认为,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全力实现三个目标:“要使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拥有尊严,要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使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特别是当地民众。”
单霁翔在“运河文明与国际交往”文明大讲堂活动中提出,要让运河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程颢是中国“壮游大运河”活动发起人,也是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倡议者。在浙东运河边,他与单霁翔商讨并实践着Canal 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