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313Q/2024-253685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其他
发布机构: 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公开日期: 2024-06-27
主办单位: 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21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4-09-0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金戈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挖活用文化旅游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第121号)收悉。经专题研究,并商有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生活质量,其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

一是更新改造一批。围绕《浙江省景区振兴计划(2023—2025年)》,制定绍兴市2023—2025年提升振兴重点工作举措,查找景区发展的短板和能级提升的堵点。针对鲁迅故里·沈园景区在内的9个重点景区,编制提升规划,推进景区、设施等改造工程和景区商业服务业态更新及产品升级。二是创建升级一批。加强景区创建指导工作,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导帮助新昌十九峰景区、嵊州市越剧小镇景区等深入挖掘提炼核心特色亮点,整合提升创建资源。三是智慧赋能一批。按照《浙江省智慧景区建设导则》要求,加快智慧景区创建,全面提升景区智慧化水平。在假期人流高峰,采取智慧引导手段,优化设置游览线路,加强流量监测和管控。四是优化管理服务。针对中小学生、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保留线下购票渠道,不断提升旅游便利化服务水平。合理设置预约时间,满足不同时段、场景游客需求。针对游客有需求的景区,适当调整延长可预约参观时间。加强景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按照“热情、周到、优质、安全”的原则做好接待工作,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开展“绍兴文化会说话”系列活动,聚焦讲解员等行业从业人员,提能增素,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绍兴文化旅游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加强非遗挖掘保护利用

激活非遗文化资源,提供研学体验,促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带动村民共富。一是全市联动开展“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为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非遗资源转化利用,自2019年起,每年市文广旅游局汇聚全市之力,策划组织“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由各区、县(市)分头开展,并将此项活动作为非遗工作的品牌IP进行打造。每次的兴乡大巡游活动,都会有许多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非遗队伍进行巡游和表演,还有一些非遗相关的体验服务项目,让当地民众和游客能够参与其中,活动现场往往还有丰富的美食小吃、特产类非遗产品,供参与者现场品尝与购买等等。观看演出、参与体验、品尝美食……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乡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人流,而活动现场设摊的那些质优价廉的地方特色食品、土特产等,往往都备受青睐,引得游客纷纷购买。二是创建乡村非遗传承、体验基地。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繁荣乡村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美好生活的独特作用,在全市开展创建绍兴市乡村非遗体验基地工作。以坐落于乡村范围内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体内容,能够常态化开展相关展示体验活动的特定场所为单位。2021年4月,市文广旅游局公布了绍兴市会稽金石博物馆等15家单位列入第一批绍兴市乡村非遗体验基地名单;2022年2月,市文广旅游局公布了绍兴市第三批非遗传承基地名单,上虞区东山越窑青瓷坊等20家乡村基地入选;2023年12月,市文广旅游局又公布了绍兴市第二批非遗旅游景区名单,其中诸暨市赵家镇等4家评为非遗主题小镇,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村等8家评为民俗文化村。三是创建省、市两级非遗工坊。为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10月,市文广旅游局正式启动首批绍兴市非遗工坊推荐申报工作。非遗工坊通过带动民众保护传承非遗,一方面扩大了非遗传承群体,不断促进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一些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广泛吸纳就业,促进了本地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灵活就业,发挥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首批绍兴市非遗工坊全市共有47家非遗工坊入选,涉及到乡村的有26家,有嵊州竹编、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前冈煇白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嵊州市大志然工艺竹编厂等7家乡村工坊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正在创建中。

三、文旅融合“用活”古村落

发挥人文、生态特色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与历史建筑互动,创新活化利用新业态,实现农文旅融合,发挥历史文化村落多重价值,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古村落。如诸暨市斯宅村将千柱屋作为旅游景点进行经营,年门票收入达4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增长;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利用空置建筑打造主题民宿,被评为省AAA级风景旅游区。同时,大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特别是抓住绍兴“鉴湖越台名士乡”的文化特色,出台了《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全市110处名人故居开展保护利用,如王阳明故居遗址、范文澜故居、陈建功旧居等一批重要的名人故居都得到了很好的激活,相关工作成效已被国家文物局刊文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向。目前,正在对名人故居激活工作开展评估,为下步工作做好准备。

四、注重乡村运营建设

着眼全域旅游、农村景区化,推进成立强村公司,在全国率先招募乡村运营团队,突破单村发展瓶颈,组团联动推进片区化建设,形成了以辐射引领全域要素激活的“王化模式”、以优势产业串联成片的“山下湖模式”、区域协同的“西白忘忧片区”、片区化运营联盟的“镜岭模式”等一批典型案例。累计建设省级景观带(风景线)25条、创建省级示范县4个、省级美丽示范乡镇62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84个。

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个性化特色。创新生态营造沉浸式体验,打造品牌增强竞争优势,根据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因村制宜确定村庄类型、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个性化特色,形成了新昌梅渚“村企合营”、上虞丁宅“多村联营”、柯桥叶家堰“景村融合”等多种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负面清单》,积极推进农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了一批望山见水记乡愁的特色乡村,有文化辨识度的村庄多点开花,如棠棣村“花满棠”,安桥头村鲁迅外婆家“故乡的故乡”,王化村“茶香王化”、坝头山村“陆游的乡村世界”、东澄村“石上东澄”等。

五、推进旅游商品发展

绍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古越、运河、黄酒、书法、宋韵、阳明、鲁迅文化等优势资源,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旅IP符号。坚持“IP”化思维、市场化导向,重点培育“跟着课本游绍兴”“绍兴古城”“绍兴有戏”“兰亭故事”等一批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IP符号,支持骨干企业设计生产具有鲜明绍兴特色的IP产品,以IP引导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参加旅游商品大赛与博览会。2023年我局组织全市文旅企业积极参加浙江省“浙派好礼”文创产品评选大赛和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有2件、浙江省“浙派好礼”文创产品评选大赛金奖4件、银奖5件、铜奖7件。通过参加旅游商品大赛和博览会,让大赛理念和获奖产品成为全市旅游产品创意设计风向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六、培育等级民宿创建

近年来,我市积极强化政策激励,大力培育生态、健康、人本、精致的乡村特色民宿,初步形成中高端为主、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民宿产业发展态势,努力培植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绍兴市共有等级民宿52家,其中白金宿2家(上虞区雪花谷∙隐山民宿;新昌县尚诗堂民宿)、金宿6家、银宿44家;文化主题民宿2家(新昌县七间半艺舍,柯桥区紫澜民宿)、非遗主题民宿3家(上虞区墨隐居,柯桥区一湖酒场·朴筑、合筑民宿)。上虞区“山居岭南”和新昌县镜岭镇雅庄村入选2020年省级首批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代表的建议,进一步把活用文化旅游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为共同富裕助力。

感谢您对绍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资源开发处杨菊萍      

联系电话:88408967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4年6月27日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