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实施“千万工程”,始终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往村覆盖、向户延伸、为民服务”上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不平衡、公共服务设施闲置与短缺并存等问题。为此建议——
分类定策,高质量推进乡村发展模式特色化。增强产业功能,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发达型、特色商贸型、生态资源型、乡村农旅型等特色乡镇。精细化、差异化制定标准,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其发展定位、人口数量等重要因素相匹配,重点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在缩小“三大差距”上取得新突破。
科学规划,高质量实现乡村服务水平优等化。围绕“一老一小”两大人口群体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吸引服务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共建共享,高质量促进乡村保障供给多元化。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养老、托育市场化经营,合理安排用地指标,推动农村闲置资源转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