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14T/2025-2571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公开日期: 2025-02-18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其他 发文字号: 绍政发〔2025〕3号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25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2-18 15:14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2025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部署落实。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绍兴加快建设共富示范市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持续打好“5+2”重点工作组合拳,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坚定不移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一、聚力创新赋能,打造教科人一体试验区

(一)高水平建设科技强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力争蝉联“科技创新鼎”。打造科创走廊2.0版,高水平建设鉴水、金柯桥、镜湖、滨海、曹娥江科技城,推进杭州湾创新港、镜湖科创CBD、柯桥民营科技园、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嵊州丽湖科创园EOD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深部金属矿智能开采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谋划启动嵊州艇湖新能源新材料实验室,建设浣江实验室、天姥实验室,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2—3家。健全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新建省级企业研究院、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80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深化科技成果“越快转”专项行动,加快布局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全年技术交易总额达400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3.3%左右。实施科技(人才)特派员制度,省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500人次。

(二)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市。力争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增中小学学位1万余个,加快新区优质学校布局,推动上虞、新昌创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投用绍兴市专门学校,推动特殊教育加快融合发展。推进普高扩容,深化职普融通,提升长学制人才培养实效。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提速引进中外合作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建成投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柯桥校区,加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昌校区等建设,争取绍兴文理学院更名绍兴大学。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高校毕业生留绍率。

(三)高水平建设人才强市。迭代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3.0版,拓展重点产业人才引进认定“直通车”,深化人才支持保障集成电路产业等专项举措,制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战略需求目录,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改革范围。全市域推广人才科技项目“一评两认”机制,实施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计划,畅通校院企高层次人才合作共享渠道。深化卓越工程师培育工程,争创国家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深入开行招才引智专列,市县联动举办重点高校“绍兴人才日”系列活动,新增就业大学生14万名。高质量举办“金蓝领”校企对接活动,建立越派工匠人才培养库,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名。深入实施“品质浙商提升工程”“青蓝接力工程”,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修订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滚动实施人才服务年度“十件实事”,打响“来绍兴 才尽兴”城市人才生态品牌。

二、聚力动能培育,铸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一)全力推动投资扩容增效。聚焦“两重”“两新”建设,谋划储备一批跑道精准、前期成熟、数量充实的要素争取重大项目。实施476个亿元以上内生项目建设。实施“个十百千万”招商工程,全年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特别重大项目10个。持续深化外资项目招引,修订QFLP试点办法,重点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及总部型功能机构。紧盯省级以上盘子重大项目,充分利用重大项目分类分层分级协调机制,加快芯联先锋、追觅机器人、比亚迪动力电池三期等项目建设,当年新引进项目落地率达70%以上,全年项目投资增速快于GDP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完善“十五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结构合理、梯度衔接的重大项目储备库。

(二)全力推动消费提档升级。推动商贸主体“初创型、成长型、引领型”梯度培育,全年新增贸易纳统单位500家以上。迭代“线下+线上”“品牌+平台”“政策+活动”“城市+乡村”多维体系,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特色街区,加快夜间经济发展,做好县域商业体系试点示范。贯彻落实《绍兴老字号保护与发展条例》,激活老字号国潮消费。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扩大服务消费,办好全国地方菜发展大会,擦亮“绍兴菜”金字招牌。加快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促进首店经济发展,新增一批品牌首店,打造新品首发首秀首展平台。以“越惠悦生活”系列促消费活动为主线,做强促消费品牌,全年开展促消费活动300场以上。

(三)全力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深化“2335”外贸保稳提质行动,帮助企业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迭代升级“十业百展千企”拓市场攻坚行动,推进“自办展+专业展”双轮驱动,不断扩大我市特色产品国际影响力。持续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及产业基地,促进内外贸有效衔接。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带动市场采购、保税加工、海外仓等新业态稳健增长,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直播”模式,力争跨境电商出口200亿元。推进“丝路领航”行动,引导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建立实体展示和销售、配送、服务一体化的海外营销网络。支持新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合作”试点。持续深化“中小微企业成长季”系列活动。加强外贸运行分析和预警研判,强化为企服务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聚力向新向实,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一)更高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奋力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实施传统产业逐新行动,打造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争创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绿色化工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实施新兴产业育新行动,打造全国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制造高地,巩固提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家居、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优势,深化“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四大平台产值增速达8%左右。实施未来产业储新行动,持续完善低空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抢占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等新赛道,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历史经典产业焕新行动,重点做强黄酒、珍珠、丝绸等产业,争创绍兴黄酒国家传统优势食品产区,打响世界珍珠之都金名片,打造现代化茧丝绸产业高地。加快提升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发展能级,努力把“绍芯谷”打造成为全国腾笼换鸟实践新样板。着力构建高新区2.0版,推动空间重构、功能重塑。实施化工园区提升“四个一批”工程,确保滨海新区现代医药产业园、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化工集聚区实现首批扩容。统筹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加快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城市建设,全年实施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50个以上,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建设滨海新区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实施工业空间全域升级“1123”行动,完善“工业上楼”政策,整治百亩以上工业用地12宗,盘活低效用地1万亩。

(二)更强力度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一地一案”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性成果,加快构建“432”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0家以上,培育省、市级服务业领军企业20家以上。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绍兴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争创省级高能级创新发展区1家以上。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创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158个,完成年度投资375亿元以上。打造“品字标浙江服务”品牌5个以上,新增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以上。

(三)更实举措做大绿色建筑业。修订出台2025年建筑业扶持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绍兴建筑业企业与省属国企合作,组织企业“走出去”,赴省外开展推介活动3次以上。通过联合体招标、评定分离等方式,提升企业大型公建项目参与度,积累水利、交通等领域经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0%以上,争创建筑业智能建造省级试点。推进“好房子”试点,加大对困难家庭等购房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四、聚力攻坚突破,勇当深化改革排头兵

(一)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招投标集中监管改革,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试点,打造规范、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试点,擦亮“越满意”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打造市、县两级企服中心2.0版,新增产业园区、工业大镇分中心15个,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涉企问题办结率、“高效办成一件事”群众满意率分别保持在85%以上、95%以上、99%以上。规范提升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上中介超市服务事项收费、用时分别下降10%和15%以上。推进知识产权“枫桥式”多元治理、版权保护、地理标志融合发展等,打造知识产权“三大国家级中心”。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实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持续下降。

(二)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完善“1+9+X”政策体系,细化优化颗粒度事项,迭代“越快兑”平台,全年兑付惠企资金40亿元以上。不断完善“5·27爱企行动”工作机制,创新开展“政策惠企、要素助企、服务暖企、法治护企、氛围爱企”系列活动,持续推动重点企业“圆桌会”、集群培育“群英会”等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产业金融协同创新改革试点,稳步壮大产业基金,巩固提升制造业贷款占比。深化实施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2.0版”,聚焦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雄鹰企业、隐形冠军、链主企业,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

(三)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健全市场化薪酬体系,争创全国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推动“险资入绍”,支持发展安责险、环污险等险种。探索新型投融资机制,盘活水利、交通、文旅、园区等存量资产,丰富拓展基础设施公募REITs类型和规模。全面提升市级城市大脑平台智慧化水平,完成6个区、县(市)分脑建设。持续推动公共数据依法依规有序开放,破除公共数据流通体制性障碍。

五、聚力全域协同,建设“三生融合”新样板

(一)推动城市融合再深化。纵深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深化与杭甬规划共绘、设施共联、产业共兴、民生共享、机制共创,提升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等开放先行区能级,谋划建设绍兴接轨上海产业创新合作区。开建杭绍甬公铁水空联运枢纽,推进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绍兴段)、杭州中环高架桥改建、杭甬运河高等级航道提升,做好沪绍金铁路、杭诸市域铁路、萧山机场至诸暨(义乌)城际铁路等前期。实施“强心优群兴县”再提升战略,编制新一轮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纲要,优化市与区管理体制,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编制嵊新组群协同发展区域规划,优化诸暨城镇组群综合功能,提升县域中心城市承载力,增强中心城市与两大组群紧密度;强化重大功能平台支撑作用,重点建设镜湖环湖核心区、越城鉴水科技城、滨海江滨副中心、柯桥时尚水城、上虞未来城、诸暨视觉之城、嵊州丽湖新城、新昌东门如城八大功能区,加快县域交界区域联动发展,推动市域协同迈向更高水平。加密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地铁2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104国道东蒿段等建设,谋划启动诸嵊高速,确保柯诸高速建成、绿云快速路通车。

(二)推动城市品质再提升。深入实施清洁城市“410行动”,加强流动摊、户外广告、犬类管理。全年实施拆改260万方,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0个、建设邻里中心10个,加装电梯100台以上,新增停车位5000个,新增绿地40公顷。新建改造一批儿童友好、老年康乐等主题口袋公园,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停车泊位免费开放。改造提升城镇管网设施,加强供排水、燃气、道桥隧安全监管,打造韧性城市。加快建设全域未来社区,新建省、市、县级未来社区30个以上。持续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推动特色小镇、千年古城焕新增彩。积极打造城乡风貌样板,建设现代化美丽城镇20个。加快镜岭水库、三溪水库、安华水库扩容等建设,开工新三江闸排涝泵站、东关片强排工程。

(三)推动生态环境再优化。强化露天禁烧源头治理、餐饮油烟管控,推进扬尘、工业废气治理,开展印染企业老旧、低效设施升级改造和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奋力实现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下达目标。一以贯之深化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水生态系统治理“十大行动”,确保128个考核断面Ⅰ—Ⅲ类水断面占比100%。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危险废物填埋占比完成省下达目标。加强噪声污染整治,构建“宁静细胞”。深化减污降碳协同省级城市试点。全面提升排污许可证管理水平,深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权交易试点建设。巩固深化“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创建成果。

六、聚力“千万工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高标准发展现代农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步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80万亩、总产75万吨以上。推进“多田套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新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1.5万亩。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10家,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4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新增家庭农场100家以上,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招引重大农业项目10个。推进“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总产值超500亿元,新认定省级名优“土特产”10个左右,新增绿色食品30个以上,争创省级名优区域公用品牌。加快上虞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二)高质量建设和美乡村。出台特色乡村风貌传承规划,加强传统村落、农业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完善“一分两清三化”常态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推进“三大行动”,完成农房改造7000栋、管线序化村40个、村道提升村240个。高标准深化土地综合整治,争创3个省级以上精品工程。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构建“五优”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单村水站改造,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新增省级未来乡村20个。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三)高水平推进强村富民。高标准完成村经济合作社换届工作。巩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深化探索“线上+线下”激活手段和“多合+共赢”激活机制,新激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1000宗以上。坚持“一村一业、一镇一品”,新建“共富工坊”20家以上、累计达300家,推动诸暨牌头老街市集、新昌梅渚村市集等6个市集创成省级精品乡村市集。加快推进青年入乡发展,建设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集聚区,构筑百名“浙农英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现代“新农人”乡村人才矩阵。持续深化农村“消薄”、农民“增收”,规范强村公司发展,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00个以上,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70%、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七、聚力文商旅融合,擦亮城市文化金名片

(一)赓续历史文脉。以古城申遗为牵引,以实施仓桥直街、越子城保护利用提升行动为重点,推动“一城三故里八大片区”整体保护和活化传承,全力打造古城保护利用示范区。全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绘就“河城共生”新图景。深化绍兴文化研究工程,高质量编纂《绍兴大典》,深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献研究,高水平推进古城文明探源。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厘清全市文物“一本账”。组织开展“绍兴名人文化年”活动,办好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阳明心学大会等重大节会。

(二)扩大文化供给。深入开展“文明绍兴我践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机制,加快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市县“满堂红”。深化国有院团改革,促进越剧、绍剧等保护传承和普及推广,积极探索“青春版”戏曲,擦亮“古城一台戏”“越剧春晚”等特色品牌。围绕重点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区、乡村社区等打造“文艺赋美”精品演出场地11个,全年常态化演出不少于300场。完成送戏下乡1400场、送书下乡22万册、送展览下乡340场,文化走亲110场。组织开展乡村阅读季、“村BA”“村舞”等系列活动10场以上。

(三)打造文旅新业态。打造提升“1+3+X”水上黄金旅游带、“空中唐诗之路”低空经济旅游带、“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文化旅游带等一批旅游目的地,高质量运营古城“三条街”,打响“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等传统民俗品牌。打造“缤纷四季 畅游绍兴”系列主题文旅活动,策划演唱会、音乐节、动漫展等高人气引流活动。探索国有文博单位和国有旅游景区延时开放,着力丰富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场景。全力推动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字号”,穿岩十九峰争创5A级景区。开展“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打响“绍兴海外文化周”品牌,扩大“入境游”市场。积极申办高等级体育赛事,创新“水陆双马”等自主品牌赛事,打造赛会目的地城市。完成文旅项目投资超320亿元,接待过夜游客人次增长1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8%以上。

八、聚力普惠共享,建设民生保障优选地

(一)建设“全龄友好”城。统筹“一老一小”服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缘定绍兴”“好孕相伴”“暖心助育”系列行动,一体推进低龄化入托、适儿化改造,公建托位占比达40%,托育机构等级覆盖率达70%以上,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养护结合的新型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进公共服务综合集成,打响“老年食堂”“乡理乡亲”等特色品牌,深化居家适老化改造,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每万名老年人口拥有持证护理员达25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实施城市“young”改造计划,打造多样态青春地标。全市域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建成投用越城、柯桥国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场所,实现国家5A级婚姻登记场所区、县(市)全覆盖。

(二)筑牢就业“基本盘”。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加快“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深入推进返乡入乡合作创业,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规范建设行业性零工市场、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驿站。举办劳务品牌大赛,开展春风送岗促就业服务季等活动,持续做好企业用工保障。深化劳动纠纷“类案同裁”国家级试点,“安薪指数”保持全省前列。

(三)织密社会保障网。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引导用人单位、重点群体积极参保。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长护险”“越惠保”等保障更全面、更充分。深化社会救助联合体建设,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发放“绍兴有爱”消费券。建立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健全分层分类大救助体系,加快推进慈善救助融合发展省级试点,积极探索助残共富有效途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与人口变化协调机制,做好镜岭水库、三溪水库工程移民搬迁工作,引导山区群众向县城或中心镇集聚。

(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规范省级医院在绍院区运行机制,推进浙大二院柯桥院区、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布点构建“村级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常住人口千人以下行政村实现“医疗服务+巡回诊疗”全覆盖。推动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监测防控能力。推进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建设,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加大医疗人才引育力度,千人医生数达4.3人。

(五)夯实平安稳定基石。规范社会治理中心运行机制,提升“141”基层治理标准化水平。推进枫桥警务现代化,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巩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果,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实施防汛防台能力提升工程,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率达100%。积极向上争取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隐债等政策支持,积极稳妥推进化债方案执行,持续深化“三债统管”,筑牢债务风险防范“防火墙”。完善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融资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房。迭代食品风险治理“一件事”改革,深化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药品生产许可省市联办、电子处方审方指引等试点,优化药品全链条监管和服务机制。全域推进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网络舆情平稳。

此外,扎实做好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法治教育、人民防空、民族宗教、禁毒、对口合作等工作。


附件: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25年2月13日



 

附件


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指标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GDP)

6.5%左右

2

人均GDP增速

5.5%

3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速

5.5%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3.7%

5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

3.5%

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8%以上

7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速

10%

8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6%

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2.8%

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以上

结构性指标

制造业投资增速

6%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

6%

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增速

交通投资

6%

能源投资

9%

水利投资

8%

11

省重大项目新建项目开工率

100%

12

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50%以上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6.5%

14

金融业增加值增速

6%

科技创新

1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3%左右

16

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9%左右

1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65%

对外开放

18

外贸出口总额

全国份额

保持稳定

19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10%

20

实际使用外资额

完成省下达目标

文化发展

21

接待过夜游客人数

增长10%

22

博物馆数量

65家

生态环境

23

单位GDP能耗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

24

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降低

化学需氧量

氨氮

挥发性有机物

氮氧化物

25

水环境质量

128个考核断面

Ⅰ—Ⅲ类水断面占比100%

26

PM2.5年均浓度

完成省下达目标

2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2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市域治理

29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

85%以上

社会民生

30

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民生实事进度

100%

31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6个

32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60%

33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

7400人

34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9.5万人

35

城镇调查失业率

5%以内

36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2%左右

3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与GDP增长

基本同步

38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1.61

39

医院数量

120家

4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82.7万人

安全保障

41

不良贷款率

控制在合理区间(1.2%以内)

42

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

低于0.007人/亿元

4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53万吨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