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上午,鉴湖街道坡塘(云松)村内兰香袅袅,人头攒动,为期3天的越城区第十二届兰花展在此拉开帷幕。随着“浙江省级非遗-绍兴艺兰体验点”正式落户,这场以兰为媒的盛会,不仅为“风雅坡塘”再添新景,更折射出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从“文人雅事”到“全民共享”
上午10时,开幕式现场,百余盆兰花竞相吐蕊,与摄影、书画、剪纸等作品相映成趣,引得游客驻足拍照。不远处的树兰书屋内,新落户的“艺兰体验点”陈列着文化书籍、文创产品及精品兰花,书房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是展览空间,今后还将常态化开设种植课堂、书画沙龙,让兰文化‘活’在日常。”
作为活动亮点,坡塘村首次将“艺兰”非遗体验融入研学游。研学活动现场,45组家庭在专家指导下填土、栽苗,将亲手培育的兰花带回。12岁的小朋友周芓萱牵着母亲的手,在展板前仔细记录兰花知识。半小时后,她亲手将一株春兰栽入陶盆,并挂上写有自己名字的标签。“第一次亲手种兰花,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兰花的知识。”她兴奋地说。
兰花展与研学游深度结合,让孩子们在泥土气息中感受文化传承。“古越文明滥觞于剑胆兰风,我们要让下一代接住这把‘文化钥匙’。”浙江省级“绍兴艺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越城区兰花协会副会长马性远介绍道,兰花具有“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等雅号,1984年被定为绍兴市市花。“艺兰”是一种民俗技艺,发源于春秋时期,包括识兰、种兰、养兰、赏兰、咏兰、写兰、画兰等。2012年,“绍兴艺兰”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如今正冲刺“国家级非遗”。马性远感慨道:“过去艺兰是文人雅士的‘小众爱好’,如今通过基地体验、展览推广,越来越多市民游客正在走近兰花,读懂兰文化。”
“小兰花”撬动乡村“大振兴”
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兰,今会稽山甚盛,凡山皆有,而出自南镇、秦望山者最佳。”
坡塘(云松)村位于会稽山脉,风景秀丽,是兰花自然生长的良好栖息地。村民罗炳良就是一位兰花爱好者,种植兰花已经有十来年,平时他经常会去附近的黄牛岭上走一走。“现在培育较好的兰花品种也有二十来盆嘞,就在自家院子里。”罗炳良说。
“兰花经济又为村子打开一扇窗。”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国海说,依托兰花资源,不仅可以扮靓家家户户的美丽庭院,村民还可以在协会的指导下种植、培育兰花,形成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不仅如此,艺兰文化和“风雅坡塘”的定位也十分契合。作为“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近年来,坡塘村通过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对接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团队驻村创作了“看见风”等艺术作品,打造了“陋室画家”油画工作室、莲花落创作基地、坡塘乡村艺术馆等艺术站点。
“艺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角。”罗国海说,目前坡塘村已培养17名非遗传承人,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老砖瓦、竹木料等变身景观小品,20余间闲置农房得以激活,开设出茶馆、餐饮、咖啡吧和露营基地等多种业态,现日均客流量达1500~2000人,日均经营性收入5.5万元左右。“兰花的‘雅’与乡村的‘朴’有着天然互补效应。”罗国海表示,接下去会努力推动形成种兰-展兰-售兰-研学等乡村共富产业链。
站在云松古道上远眺,银杏树下游客如织,远处兰渚山苍翠依旧。从越王勾践种兰的史书记载,到如今“非遗+文旅”的创新实践,兰花始终与越地文脉共生共长。如何让这缕兰香飘向更远方?正如古语所言——“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乡村振兴亦需这般定力,让文化扎根乡土,静待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