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73X/2025-2589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财政局 | 成文日期: | 2025-05-16 |
主题分类: | 财政 | 发文字号: |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扎实推进“五大创新突破性举措”,积极主动打好财政政策和工作组合拳。要素争取、资产盘活、绿色采购等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财税改革研究、收入组织、债务管理、绩效评价、零基预算改革等工作多次获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市财政局连续四季度获全市“敢为善为、图强争先”实绩比拼先锋单位。
(一)全力以赴稳运行,服务大局彰显新作为。坚持把稳增长、稳运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肩负起“稳、进、立”的财政担当。一是收入组织勇挑大梁。全市上下“精诚共治”,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8.88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列杭、宁、温、绍、嘉经济大市第1位,为全省大局作出了绍兴贡献。二是要素争取提质保量。抢抓政策机遇,全市争取增发国债66.46亿元,“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3.95亿元,政府债券额度348.56亿元,有效支撑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三是项目保障靠前发力。出台《高质量项目建设财政“十大”行动方案》,高效完成总投资291.68亿元的镜岭水库、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第七医院等“千项万亿”重大项目财评工作,开展阳明故居、徐渭故里等4个重点项目运营评估,推进政府性项目“谋、争、建、管”全周期管理。
(二)精准高效惠主体,政策发力取得新成效。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不断巩固、放大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一是“1+9+X”政策直达快享。统筹省市县财政资金350.2亿元,迭代形成新一轮财政要素保障体系,创新实施提前预拨、容缺审核等举措,推动政策资金快达快享,有力支持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二是产业基金撬动投资。市产业基金设立规模150亿元,累计设立子基金共计14支,投资项目133个、投资总额693.93亿元,子基金和项目两级带动社会资本647.11亿元,撬动倍数超10倍。三是“两新”政策放大效应。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市级财政政策总体方案》,围绕23个重点事项落实56项具体措施,最大限度统筹财政资金,形成全覆盖、可操作的政策体系。
(三)实干争先激活力,财政改革实现新突破。系统谋划一揽子重大改革和重大抓手,打造具有绍兴财政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一是盘活资产树立标杆。建立国有资产池,厘清首批“入池资产”4360处,总价值1559亿元。构建21种盘活模式,全市累计编报盘活项目99个,总规模1019亿元,居全省第1位。推动发行全国首单水利基础设施REITs,绍兴原水水利REIT和中国轻纺城CB两个项目入选全国盘活资产典型案例。二是绿色采购引领标准。累计完成绿色建材全国试点项目515个,建成绿色建筑面积2150万平方米,预计全市每年可新增30亿元的绿色建材采购份额。推动组建绿色建材供应链公司,探索绿色供应链金融,联合金融机构为市属国有企业授予200亿元“绿色供应链授信专用额度”,帮助解决融资难题。三是零基改革深入实践。实行全口径收支纳管、零基数项目核定、标准化预算编审、全过程绩效监管,建立12类360项支出标准,全面梳理人员管理、会议培训、公务接待等13个方面119项禁止性规定,构建6大类24项委托业务负面清单,严控“三公”经费和节庆展会论坛等支出。
(四)齐抓共管严纪律,风险防控开创新局面。坚持“开前门”和“堵后门”双管齐下,切断风险传递链条,营造良好的财经环境。一是库款运行总体平稳。加强库款动态监测,滚动预测库款流入流出因素,分类制定预案,降低库款波动。全市库款保障倍数0.65,处于0.3-0.8安全区间,属全省保障较好地区。二是债务风险稳妥化解。严格执行“三债统管”,常态化监控预警债务结构、余额增速、到期债务规模、融资成本等重要指标,全市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国企债务增速和成本均有所下降。三是财会监督加力提效。深化落实“财会监督加强年”行动,对招商引资、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化项目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督查整治,跟踪推进问题整改,全市未发生重大财经纪律和审计问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