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扎根本土,走向世界

越商“跨”出发展新天地

发布日期:2025-05-20 10:4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让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纳入“八八战略”,提出“地瓜经济”理论,并对绍兴作出“跳出绍兴发展绍兴”的重要指示。

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开放。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关心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持续深化“丝路领航”计划,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广大越商抓住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以开创的眼光和雄心,以创新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出海进程。

“这些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就如同地瓜,把块茎牢牢扎根绍兴,把触角延伸至海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能源、技术、品牌、市场、人才等要素资源,历经三大跨越,从而发展企业主体,有效反哺绍兴经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绍兴对外开放合作的关键力量,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破浪,实现从“商品国际化”到“产能国际化”跨越发展。

早期的越商出海,大多从制造业起步,从一个小零件、小部件做起,逐步打开海外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成本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绍兴企业选择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实现从“商品出海”到“产能出海”的跨越发展。

秉持“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三花就在哪里”的全球化经营理念,三花控股集团已在全球建立10大生产基地、57个生产工厂、8个研发中心、4个物流中心以及30余个销售网点,真正融入全球市场,成为绍兴本土培育的民营跨国公司的标杆。

领航,实现从“产能国际化”到“产业链国际化”垂直布局。

与以产品出口为主的“走出去”不同,不少绍兴企业正转向产业链出海——在海外投资布局形成产业链,或加入到海外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中,逐渐实现从“产能走出去”向“产业链走出去”转变。

经过多年发展,绍兴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形成了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包装和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在国外开办工厂,把产业和供应链渗透进去,工厂不仅能生产、存储,还能第一时间把市场动态和最新资讯传送到国内,让我们紧跟市场,在全球业务中争得更多份额。”公司董事长黄勇说。

聚势,实现从“产业链国际化”到“能力国际化”跃升蝶变。

“能力国际化”是越商出海的高级阶段,特别是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绍兴企业,通过跨境并购等方式集聚全球先进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聚势蓄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助力越商出海从“走出去”到“走上去”。

德国门登市,世界500强海亮集团收购的全球铜加工行业领袖级企业KME工厂内,一场变革正在发生:中国团队带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使铜管良品率成功提升;德方工程师研发的高档铜合金棒制造技术,通过云端同步至浙江基地。这种双向赋能,正是海亮全球化战略的精髓。

“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技术基因的重组。”海亮股份相关负责人这样定义并购战略。自2016年收购美国制冷和水暖巨头JMF以来,海亮已完成9起跨国并购,构建起覆盖亚、欧、美、非的23个生产基地,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了稳定性。

只有土壤好,地瓜才能长得好。绍兴的“土壤环境”让本土企业家引以为傲。

建立本土民营跨国公司的培育库,实行动态培育、梯度培育,通过精准服务持续提升民营跨国公司经营能力;开展境外投资无纸化的备案管理,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持续开展“丝路领航”行动,围绕海外风险的应对、境外投资的合规、外派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市县联动助力企业安全有序走出去;整合金融、保险、法律、税务以及安保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常态化的助企服务工作机制……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肥沃的土壤持续滋养“地瓜”根茎强壮、藤蔓繁茂。目前,绍兴全市已累计培育178家跨国公司,13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名单,上榜数位居全省第二。


作者:(徐晶锦)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