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653/2025-259610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科技
发布机构: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公开日期: 2025-06-03
主办单位: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41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5-06-17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章玉铭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的第241号建议《关于加快我市开发区“教科产城”融合、提升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的建议》收悉。建议紧扣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核心问题,提出的对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与市商务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结合当前工作推进情况,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紧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持续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开发区“教科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能级,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全市高新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232家,上市公司7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4家。202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3亿元,同比增长8.0%;营业收入8962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3亿元,同比增长7.0%,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8.3%。开发区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超七成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八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七成以上的外贸进出口。2024年度,我市3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平均排名连续提升,绍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位列全国第75,实现“5连升”。

二是强策源,构建科创赋能主阵地。以科创走廊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省科创强基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五大科技城、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106个科创走廊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377.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26.5%16个省科创强基完成投资66.5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52.6%。入选全省重点实验室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一院一品”加快打造十大标杆研究院,5家地方研究院在全省高校地方研究院年度评估中获“A档”评价,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1位。

三是促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统筹高等教育与产业布局,打造“一校一园一企”模式。研发嵌入产业群,以科技研究与产业孵化为主,截至目前,全市高校与地方优势产业累计共建产业学院85个。掌握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努力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2022年以来,在绍高校累计调整专业58个,新增了人工智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一批与地方产业强相关专业。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推动中职、高职、地方、产业紧密互动深度耦合,助学生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探索“科教+产教”“攻关+转化”模式,设立人才流动共享联盟,推广“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机制,实现校院企人才双向互认。

四是聚英才,激活产才共兴强引擎。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组织实施工信领域产业人才“53”重点项目体系,聚焦“10+2”产业,精准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培养一批本地产业人才,全方位构建“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工程师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制造业人才梯队培育体系,引导卓越工程师深入一线,攻坚克难解决复杂前沿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国家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遴选一批先进制造领域的技术人才和工艺人才。2024年,培育卓越工程师12名,培育国家级先进工艺人才2人。

近年来,尽管我市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有一定成效,但在科教资源、技能人才和创新生态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为此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建议,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教科人一体改革,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持续推进教科人全省唯一综合试点建设,聚焦“小切口、大文章、真突破”谋划实施第二批试点,争取更多经验列入省级试点,争取省委科技委审议《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025年实施方案》,争取省级试点评价优秀,争获省委改革突破奖。迭代实施“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政策,谋划《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政策包》。编制教育科技人才“十五五”发展规划,谋划教科人“三位一体”融合指数。建立健全工作例会、部门会商、晾晒评价、信息报送等一体融通机制。

二是强基科创策源平台,打造产业赋能新高地。支持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纺织技术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示范地、高端人才集聚地;支持绍芯实验室二维半导体先进制程中试平台、浙江大学—星柯光电研究院建设,曹娥江、浣江、天姥实验室争创全省重点实验室,谋划推进杭州湾创新港、上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滨海追觅机器人长三角产业基地等建设,滚动实施2025年十大标志性工程和“百项千亿”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60亿元左右。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健全研究院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评选表彰十大标杆性研究院和十大辨识度工作成效。发挥环杭州湾创新联盟、市研究院联盟作用,举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成果转化大赛,常态化开展院长主题沙龙、院企对接等活动。

三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新质发展强动能。加大进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链主、单项冠军等龙头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或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加强协同和资源共享,开放协同解决方案和场景。全面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加快构建省市县企四级企业研发机构梯次培育体系,推进企业研发活动扩面提质,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力争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100家左右,研发机构设置率达5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4.0%,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保持全省前列。

四是聚链集群升级跃迁,构筑未来产业新优势。紧跟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产业升级上精准发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与产业集群,深入落实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要求,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以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谋篇布局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打造成为世界级集群;积极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省“415X”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全覆盖。深化“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分类施策,进一步巩固提升“102”产业集群,力争每年创建2个以上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1个以上新星产业群。

您提出的建议为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下一步,我们将以“教科产城”深度融合为核心,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协同,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标杆区。再次感谢您对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  ,联系电话:0575-89175668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202563


信息来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