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217F/2025-259409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 公开日期: | 2025-05-23 |
主办单位: |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
江锐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08号《关于加强水体藻类防控与治理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蓝藻防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有关单位就您提出的相关问题与建议进行了详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4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总体状况为优,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和功能区达标率均100%。曹娥江水系、浦阳江水系、鉴湖水系和绍虞平原河网等四大水系水质状况均为优,总体水质保持稳定。我市紧盯关键指标、重点区域、重要任务,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成功蝉联“大禹鼎”金鼎。
二、所做工作
近年来,绍兴市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以提升蓝藻防控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动力,坚持短期拦截打捞与长期生态治理修复相结合,建立健全蓝藻事前事中事后防控机制,防止河(湖)面蓝藻大面积聚集带来不佳感观和水质波动,保障水环境安全。
(一)建立防控体系。2023年,我市出台《绍兴市蓝藻防控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自动监测站预警+属地重点以上水域常态化监测+属地网格化巡查+督导巡检”的蓝藻预警体系。在水质特征指标变化和巡查、巡检发现有藻类爆发迹象时,及时发送预警信息,视情启动藻情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在重点水体、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应急演练。
(二)深化系统治理。加强引水活水,强化曹娥江大闸、新三江闸、马山闸、三兴闸、上浦闸“五闸一体”科学调度,确保浙东引水工程50立方米/秒优质水自西而东通过绍兴北部河网,曹娥江引水工程15立方米/秒优质水引入绍兴城区南部;调整古城内河水利控运方案,建立内河引排水及水旅项目衔接管控机制,最大限度促进古城内河水体流动。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完成24778公里河岸排查,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形成入河排口“一口一档”。2024年,增殖放流鱼苗9345余万尾,放流鱼种包括鲢、鳙、团头舫、黄尾密鲴、草鱼等,净化重点区域水质;完成农村水系综合治理240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30公里,河湖清淤450万方,贯通滨水绿道建设60公里,建成高品质水美乡村30个、城乡亲水节点50个,全市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88.3%,系统提升水环境质量。
(三)加强巡查执法。强化日常巡查,利用无人机、水上执法艇、高位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落实河湖水域全域监控,广泛发动各级河湖长和社会河长等志愿者力量,对重点区域、重点河湖开展巡查检查,在蓝藻易爆发期加大巡查频次,视情启动藻情预警和应急处置措施。强化联合执法,在钱塘江、曹娥江、外荡等水域常态化开展违规渔具清理整治,2024年清理地笼等违规渔具5.9万只;严格涉水环境违法问题执法,强力打击禁渔期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2024年办理涉水环境违法案件19件。
(四)丰富宣传教育。借助主流媒体、公众号等平台及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推送治水、蓝藻防控、禁渔等内容,印发节水、护水、治水的宣传海报、手册;教育系统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宣传藻类防控科普知识,将生态环境保护和藻类防控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积极营造全民护水治水的氛围。
二、下步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强化蓝藻防控,落实蓝藻监测预警机制,特别是加强7-10月等重点时期的监测、巡检力度,提前准备应急物资;优化城区内引水、活水、翻水机制,科学调度水资源,最大限度促进平原内河水体流动,提升水体流速和交换率;深化河湖系统治理,推进系统治水“十大攻坚行动”,开展主城区大水域“洁水养鱼、以渔治水”试点,优化增殖放流区域,积极打造江南水乡新典范。
再次感谢您对蓝藻防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联系人:市生态环境局 王晓燕,电话:89180237。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