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打造27条兴村共富链,其中市、县、镇三级‘土特产’全产业链联合党组织已覆盖产值10亿元培育链11条”“建成六类‘共富工坊’1011家,吸纳农村劳动力6.48万人”“上半年全市主要‘土特产’产业链总产值达411亿元,同比增18.3%”……在昨天召开的全市党建引领打造农业领域兴村共富链现场推进会上,一组亮眼数据见证了我市共富链建设成效。
今年,我市创新构建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建在链上、服务沉在链上、资源聚在链上、文化融在链上。其中市级层面先后组建了茶叶、香榧、黄酒3条市级标志性全产业链联合党委,成员涵盖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链主企业等,各区、县(市)也积极推进精品型、特色型全产业链联合党委建设。
打造兴村共富链是一个系统工程,整链规划是必须要走好的第一步。全市各地积极招引和培育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链主企业,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迈进,从点状发展向集聚升级。同时,还将“共富工坊”作为连接小农户与大产业、大市场的关键纽带,推动工坊嵌入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兴村共富链落脚在共富,关键点在共赢。一方面,我市各地积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等)向村级下沉,支持村集体采取资产租赁、资源入股、参与经营管理或区域联合投资等方式发展共富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更多享有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增值收益。
当前,我市已形成由15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的品牌“雁阵”格局,52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97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持续推动新型农业主体提质强能。柯桥区通过创建“鉴水源”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有效提升了产业链整体辨识度和品牌溢价能力,现已成功整合2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诸暨的社区直营店打通了“工坊—直营店—共富市集”直连交互通道,实现产销融合、共享共富。
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对标“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一体推进重点村建设共富工坊、中心镇打造共富片区、县域统筹兴村共富链,加快形成“共富工坊—共富片—共富链”梯次衔接配套轴,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