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高晓建
新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昨日,绍兴经济半年报发布。一个个新鲜出炉的数据,从不同维度勾勒出绍兴经济稳中有进、向新向好的轨迹。
年初以来,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绍兴立足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大场景,抓经济、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也充分展示了十足的新意、活力和韧性。
看新意:经济向新动能增强
在越城区,纵横股份长三角制造基地,首架云龙3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于近日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大型无人机“绍兴造”成为现实;在柯桥区,总投资20亿元的中科宇航液体运载火箭制造项目全力推进,助力我市加速构建完善的航天产业格局……随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加快,全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产业、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涌现,迸发出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新兴行业实现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13.6%、11.9%,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
“新”同样体现在项目投资上。不久前,我市开展重点项目集中调研活动。这些新引进、新落地的项目涵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多个前沿赛道,既体现了我市产业项目优先、战略方向优先的导向,也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结构,提高了投资效益,助力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高出全省平均4.6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尤为亮眼:我市项目投资增长18.2%,较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从结构性指标看,各项指标整体仍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尤其是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的增速均在一季度高增速上再提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新产业、新技术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新的动能不断累积。
看活力:红利释放场景焕新
今年“五一”假期,曹娥江畔的曹娥里·十三弄火了。古色古香的街区、美轮美奂的灯光秀、精彩纷呈的演艺,让这个坐落于上虞孝德文化小镇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假期迎来超25万人次的客流量,营业额破千万。
回看上半年,各地持续挖掘地方特色,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带动消费场景不断焕新,消费新动能锋芒展露。越城区举办咖啡主题活动,诸暨市打响西施音乐节品牌,均对消费带来一定刺激作用。
“今年,我市各地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政策创新支持力度,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新的消费场景、模式和业态层出不穷,新的消费品企业加速培育,成为推动消费潜力释放的新引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济的活力也离不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今年年初,我市对“1+9+X”惠企政策进行升级,并制定出台《绍兴市2025年“抢开局、稳增长”十项举措》,综合发挥“两重”、以旧换新、消费券等多重政策叠加放大作用,最大程度释放倍增效应。
如今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以旧换新”促消费政策、消费券、假日经济效应显现、电商平台“6·18”促销等多重因素带动消费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8亿元,同比增长4.9%。全社会批发、餐饮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1.7%、9.3%,增速均居全省首位。消费数据持续向好,消费动能随之壮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持续增强。
看韧性:坚定信心持续发力
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态势下,绍兴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单,其中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成绩单里的“向新”和“活力”,正是绍兴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的韧劲所在——
民企发展有动力。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发展活力,当前全市上下广大经营主体释放出积极向上的蓬勃动力。两组数据可为佐证:其一,前5个月,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0%,居浙江省首位。这意味着不遗余力加快技术革新,正成为绍兴企业的普遍共识。其二,上半年,在外贸形势复杂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市对阿根廷、中国香港、新加坡、埃及、巴基斯坦出口分别增长149.9%、145.5%、35.1%、19.1%、17.0%,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9.1%,新兴市场加力拓展,足见绍兴民营企业的韧性和活力。
项目谋划精准深入。重大项目谋划对于地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民生保障都具有积极意义。今年,全市上下持续迭代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了近期可实施、远期有储备、动态可调整的重大项目储备库。截至目前,全市共储备重大项目194个,计划总投资8132亿元,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肩扛使命,顶风破浪,稳中有进。虽然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绍兴将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积极应变,主动挖潜,以排头兵姿态交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