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传情,书结缘,文载道——当墨香氤氲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当古越龙山的醇厚邂逅日本清酒的淡雅,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与世界对话。
盛夏7月,“风雅绍兴”海外文化周在日本掀起东方美学旋风,这既是绍兴文化国际传播的生动音符,更是“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城市品牌走向世界的美妙旋律。
在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今天,绍兴如何让千年文脉焕发现代光彩?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明确,健全城市形象传播体系,塑造“醉美绍兴、风骨江南”独特韵味,进一步打响“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城市品牌。
放眼中华历史长河,居于东南的绍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2500多年城址未变,文脉绵延,生生不息;蕴育、吸引了无数文采风流的雅士,也诞生了一代代铁骨铮铮的志士。毛主席以诗赞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今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传承文化根脉,弘扬“胆剑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当前,城市发展范式正发生从“规划建设”向“品牌运营”的深刻转变,城市形象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绍兴锚定“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品牌定位,以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引擎,系统化推进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实施文化基因工程、文旅融合等举措,创设平台、创建载体、创新机制,加快构建起“文化IP+产业生态+国际传播”的立体化品牌运营体系,推动城市形象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最新数据显示,“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品牌传播累计触达突破35亿人次。截至2024年,绍兴在全国地级市品牌指数榜位列第6。
2022年春天,“名城绍兴,越来越好”宣传片首次登陆央视,系统梳理出书法圣地、名士之乡、黄酒之都等核心标识,用现代视听语言诠释古城新韵,由此开启“名城绍兴,越来越好”的品牌工程,推动绍兴文化IP走向全国、辐射全球。
打响城市品牌,平台是传播支点。以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阳明心学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为平台,绍兴已形成面向全球的文化传播矩阵,持续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
一支毛笔,几缕墨香,起承转合间跳动着千年的审美韵律。来自瑞士的克里斯汀·许尔利曼苦练书法7年,今年兰亭书法节期间专程赴绍兴寻访兰亭遗迹。当她站在曲水流觞处挥毫时,真切感受到“永和九年”的文化脉动。到目前,全球16个“兰亭书法学堂”形成矩阵式传播网络,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3万余人。越来越多像克里斯汀·许尔利曼一样的年轻人爱上书法、爱上绍兴、爱上中国。
公祭大禹陵典礼以国家级祭祀规格,联动全球华人社群开展云端祭拜,成为连接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阳明心学大会则聚焦“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推动中国智慧参与全球现代性议题讨论。
打响城市品牌,载体是关键支撑。以“古城申遗”为核心载体,围绕千年文脉、人文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大维度,让古城历史文化“活”起来,让城市品牌“响”起来。
成立“古城申遗创新中心”,联合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搭建全球智库平台,并发布“仓桥直街”保护经验,探索“数智古城”建设,推动元宇宙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这些举措不仅为古城申遗奠定坚实基础,更提升了绍兴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名城绍兴”品牌在文化保护、产业融合、国际传播三个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牵手世界文豪,开展跨时空对话,扩大“朋友圈”。鲁迅与狄更斯,一位是东方的文化巨匠,一位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今年5月举行的“大师对话”再次吸引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今年是“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系列活动启动10周年,举办十二届,海外受众达百万人次。由此促成绍兴与“外国友城”文化合作项目上百项。
绍兴正以开放之姿,让世界听见更多文明对话的“越音”。今年春天,嵊州比亚迪在美洲峰会惊艳亮相——当越剧演员的水袖轻扬划过新能源汽车的流线车身,当《梁祝》的缠绵唱腔邂逅智能座舱的AI语音,这场跨越千年的“科技与戏曲”即兴演出,向海内外观众传递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绍兴新故事。
打响城市品牌,机制是重要保障。顶层设计上,将城市品牌建设纳入《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专门出台《绍兴市城市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建立文化、旅游、外宣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在基层创新方面,实施“品牌细胞工程”,在镇街层面设立品牌专员,培育了越城区“古城守护者”等基层创新案例。这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模式确保品牌传播的持续性。
“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中,来自全国60余家媒体的170多位文化记者沿浙东运河探访,感悟“水脉、文脉、城脉”三脉交融的独特魅力;中国绍兴国际友城大会上,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兰亭曲水边共书“和而不同”;“港澳·绍兴周”上,黄酒鸡尾酒与港式奶茶开启味觉对话……每一次互动与交流,让“醉美绍兴”的醇厚与“风骨江南”的坚韧变得可触可品可感。
2500多年文明薪火相传,绍兴正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本,向世界展示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让全球听见文明互鉴的“越音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