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文明友善,不恶语相向;要谨慎辨别,不轻信盲从……”近日,柯桥区华舍街道禹会社区内人头攒动,一场以“文明上网我践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此举行。
同一天,越城区举行“文明旅游我践行”主题活动,邀请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担任越城“文明旅游大使”,大力宣传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理念。
深入开展“文明绍兴我践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是以文为魂,构筑精神富有鲜活图景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我市以“文明绍兴我践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为主要切入点,线上线下协同联动,让“文明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文明上网”“文明旅游”“文明养宠”等一系列事关文明提升的重点领域受到市民关注,润物无声播撒“文明种子”。
线上,点击“21天线上参与”板块,分享参与文明实践的感悟心得,在轻松愉快中便能养成一个文明好习惯;线下,不定期举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主题宣传和互动游戏形式,鼓励市民成为文明习惯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播者。目前,仅线上活动便已吸引超过11万人次参与,访问量突破25万人次。
先进典型不仅能传递社会正能量,更能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当前,我市建立完善身边好人与劳动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的双向推荐机制,推动成立好人公益团、好人帮扶团、好人宣讲团、好人工作室等组织,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中国好人”63人(组)、“浙江好人”288人(组)、“绍兴好人”660人(组)。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温润的底色。我市自1999年首次申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让文明之花开遍绍兴大地。今年5月,经复查确认,我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成功实现“四连冠”。
在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着力培育、打造了一批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特色文明实践项目,让文明实践“活起来”“实起来”,吸引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主动融入。
今年3月,一批年度“文明小事”正式出炉。这些“小事”,聚焦小问题、小切口,力求可操作、可复制,已逐渐在全市域铺开,形成一系列特色文明实践成果。
“越风有喜——我在文明实践中心办婚礼”项目,将本地特色文化与婚庆文化有机结合,为群众搭建“有里子有面子”的新时代文明婚礼平台;“乡风掌勺人”项目,通过乡厨培训、技能竞赛,让乡厨把“光盘行动”的良好风尚带往乡村;“大象妈妈”项目,聚焦亲子关系,为家长搭建起自我照护的“心灵驿站”……一系列优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形成了文明创建的强大声势。“我们还建立起全市文明实践项目库与专家库,首批已吸纳92个项目入库,后续将进行重点培育辅导,提升项目规范性和专业性。”市文明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路上,我市坚守为民初心,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工作,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全方位、多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文明单位助力清洁城市建设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聚合优质服务资源,推动形成共建清洁美丽家园、共塑城市文明形象的强大合力。
今年5月,我市12个村镇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12家单位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2所学校、2户家庭分别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家庭,涌现出一批先进经验。越城区鉴湖街道王家葑村利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助推移风易俗,鼓励村民们破除陈规陋习;柯桥区柯岩街道新未庄社区组织居民开展志愿服务,定期组织宣讲,提升居民文明意识;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定期开展党史学习、劳模进校园、思政微课大赛等活动,培育德技并修的“五好学生”……“全民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全民创建的热潮,在志愿服务中也可见一斑。目前,我市志愿者人数已突破150万人,志愿者队伍突破两万支,先后培育出“电工鲁师傅”“夜空中最亮的星”“警暖少年”“虞人清蜂”“点亮一盏灯”等多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文明清泉润心田,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快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市县‘满堂红’”,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已做出明确部署,接下来,绍兴也将一步一个脚印,继续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继续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