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绍兴市政务服务办公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近7年来,首次有区、县(市)窗口出现月度“零收件”。
据悉,7月绍兴全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总收件量为27件。其中,上虞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零收件”,市本级及其他区、县(市)收件量均为个位数。
“这是绍兴以机关效能建设为牵引,聚焦群众企业‘急难愁盼’,持续努力让‘价值判断’该办但‘技术判断’难办的事得以解决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吴金群对此作出解读。
2018年10月,绍兴在浙江省率先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负责协调解决群众、企业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遇到的“疑难杂症”,包括无处咨询、无处受理、多部门无牵头、非经常性、无先例等六大类问题,成为政务服务的“最后防线”。同时,窗口还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办代办、政策咨询、急事急办、协调办理、投诉受理等服务。
“兜底办”是“表”,绍兴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有更深层次用意。“窗口是持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的‘起跑线’。”绍兴市政务服务办公室审批改革与服务处负责人孟炎炎表示,多年实践证明,从窗口收集的各类“疑难杂症”,成为一系列“效率革命”的开端。
让一件难事办成、让一批对象受益、让整体能力提升——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绍兴的“办不成事”收件量逐年下降。2025年,全市“办不成事”月均收件28件,较2019年减少80%以上。
这些年来,绍兴逐步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体系,通过整合“企呼我应”“码上督”等线上线下全渠道诉求,形成“问题登记—综合受理—协调办理—结果反馈”闭环流程。2018年以来,全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累计办理事项7000余件,上虞区“兜底服务”窗口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由‘热’变‘冷’,反映的是一座城市回应民生期盼能力的持续攀升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进取。”长期致力于社会治理、政府管理与创新等研究的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彩华认为,绍兴以“有解思维、优解思维”持续总结“非标件”办理规律,以“解决单个问题”带动“破解一类问题”取得了实效,为全国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