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起,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在央视热播,系统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擘画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战略远见和实践历程。这一专题片在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千年文脉,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以文化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精神之光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对文化就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实践。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在之江大地青山绿水间,激荡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八项工程’,为浙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俞继抗在观看专题片后感慨万千,他说,回望20年文化建设历程,更能深刻体悟到“文化不是发展的‘附加题’,而是破解成长烦恼的‘金钥匙’”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四访兰亭,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这种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对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深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伟杰表示,从大禹治水的担当精神到陆游的家国情怀,从鲁迅的批判精神到“枫桥经验”的治理智慧,绍兴的文化基因恰恰是支撑绍兴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密码。
在保护中传承,于创新中发展。20年来,绍兴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探索出一条“敬畏历史、活化传承、古今交融”的文脉延续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等重要理念,已转化为绍兴古城保护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成果,使千年文脉焕发时代光彩。
“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市名城办党工委委员虞琦对“文化的力量”有切身体会。她说,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在古城保护的实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绍兴创造性制定《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实施“一城一桥三故里”文化IP工程,走出了一条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路。徐渭艺术馆、阳明故里、浙东运河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相继建成,让千年文脉可触可感。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发展。”当看到专题片里介绍兰亭时,兰亭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芸十分激动,她欣喜地表示,20年来景区面积扩大7倍,连续举办41届兰亭书法节,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永久落户……得益于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指引,兰亭这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曲水流觞处,墨香依旧;古城街巷中,文脉绵延。专题片里的江南水乡镜头,如诗如画,和谐美好。“有文化的城市,有气质,有魅力,有根基。”绍兴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智麟动情地说,“文化的力量在于让城市知道从何处来,更明白向何处去。”
文化赋能共富之路。如今,绍兴已建成123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文化特派员制度让艺术走进田间地头。黄酒、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网文、网剧、网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
“文化是流动的活水。绍兴将千年积淀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文化脉动推动城市跃动。”市委党校哲学与科社教研室副教授朱海英表示,从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到“东亚文化之都”,从文旅融合到精神共富,绍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绍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实践,让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为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更多绍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