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6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和2017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工作要点的通知 |
各区、县(市)卫生计生局、各直属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各处室:
《2016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和《2017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工作要点》已经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现予以下发,请贯彻执行。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
2017年2月22日
2016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工作总结
2016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 “健康绍兴”建设为引领,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强化公共卫生保障,着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整体工作有序推进,为建设健康绍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突出两个主题,深化医改促发展
1.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是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为目标,完善考核体系,调整成本控制、费用控制、分级诊疗等考核指标。接受国务院医改办2015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我市得分列全省地市第一,柯桥区列全省区县市第一,并代表浙江省接受了国家考评组的现场评估。二是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公立医院员额制。稳步推进药品器械集中采购,全市降低药品采购成本1.1亿元左右,平均降幅5.6%;开展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药品采购交易新平台建设,新增检验试剂等8大类器耗材纳入全省阳光采购范围。三是推进“医疗质量安全年”活动。启动了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的前期准备。加强重点环节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质控检查40余次,共有260余项问题隐患得到限期整改。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三级医院6月1日起全面停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四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确定20项社会资本办医重点项目并加大扶持力度,至目前完成投资额5.75亿元。全市已有46家民营医院执业,床位数占比达到20%。探索公立医院支持民营医院模式,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市妇保院与袍江医院结成医联体(分院),袍江医院顺利开业。加强民营医院监管,与公立医院同步实施质控联合检查。五是推进“智慧卫生”信息化建设。结合绍兴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智慧卫生”建设方向,研究健康大数据的有效应用,试运行“健康绍兴”APP医患互动的升级版。运行实施了计划生育信息系统改造。
2.深化分级诊疗试点。一是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新昌县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卫生重点县建设,根据要求完成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需方调查,做好重点联系点监测和课题研究。嵊州市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省级试点,出台了政府购买基本服务项目及其指标体系。推进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发展基层急诊、中医科、社区康复、慢病、老年病等特色服务项目,创建特色科室30个,引导基层卫生院(中心)分类、差异化发展。村卫生室(站)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96.32%,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公有率、信息化建成率、医保定点率、基药实施率得到提升。新创建全国群众满意卫生院11个,已通过省和国家现场复核。二是抓好“双下沉、两提升”。主要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分级诊疗的承载力。全市共建成医疗联合体37家,所有基层卫生院(中心)均与市(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或紧密型对口协作帮扶关系;已建成运行24家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影像会诊、心电会诊等共享中心,共完成各类会诊、检验、诊断和供应137万余次;建成市镇、县镇慢病联合门诊64家。三是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全科签约和分级诊疗信息平台投入运行,已通过省级绩效评估,平台覆盖市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院(中心)。健全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实现有序转诊。全年,市、县级医院下转病人4.09万人次,基层向上级医院上转病人3.48万人次,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保持在60%左右。
二、重抓三个重点,优化资源促健康
1.抓好规划编制,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完成《绍兴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绍兴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三五”规划》和《绍兴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获市政府批复同意并下发,明确资源配置、设置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参与编制市区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和大市区卫生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全市23个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26亿元。其中绍兴市立医院累计完成投资76.4%,并启动运行前筹备工作;绍兴市口腔医院累计完成投资82.9%;嵊州市人民医院投入运行,由浙医一院派出管理和专家团队进驻全面托管;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区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2.深化医学合作,推动科研创新。一是启动第二轮市校医学合作。绍兴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启动第二轮医学合作,市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深化合作内涵,新增市立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等3家单位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院校合作,合作学科增加到20个。市本级10个“国内名医专家工作室”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实施 “321”卫生计生科技创新计划。全市共筛选60个项目分别纳入科技创新研究、青年科技骨干项目和适宜技术成果转化计划。抓好各级科技立项评审和学科建设工作,全年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公益性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厅市级科技奖56项,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5个学科成功创建省市共建学科,3个学科成功创建省县级龙头学科。在全省基层技能比武中勇夺团体第一名,建成绍兴市医学检查诊疗中心PET/CT分中心。
3.整合工作载体,实施健康促进。一是实施健康促进新行动。落实工作经费,成立7个专业委员会,开发40个精品课件,启动编印了系列健康科普资料;选拔了健教讲师1872名,启动了“你点我讲”菜单式健康教育,全年完成百场“名医讲堂”,编写《中医养生良方百首》、《中医养生酒方》,组织义诊咨询和健康宣教进基层活动4486场,受众范围广,群众反响好。二是抓好全科医生规范签约服务。纳入市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岀台全科医生规范签约服务考核办法,全年累计规范签约服务人数109.4万人。抓好省级培训示范基地(嵊州市黄泽镇)建设,新创建第二批省级签约服务培训基地1个。9家卫生院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健康养老结合试点。三是推动中医健康服务。牵头并由市府办下发《绍兴市基层中医药发展三年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绍兴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加强中医人才培养,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所有区、县(市)开设西学中培训班,500余人参加培训。
三、推进四项工作,强化服务促公平
1.落实计划生育新政。一是平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政策宣传,优化服务管理,扎实做好奖励保障、社会抚养费征收、优生检测等政策的衔接,开展出生人口预报。一年来全市共发放生育登记服务卡41152张,做出再生育审批1181例。二是推进优质服务。实施并完善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提高特殊人群的扶助标准。全年审核确认奖扶84138人,特扶4422人,发放奖特扶金1.15亿元。全年计划生育率98.00%,多孩违法生育发生率0.51%。柯桥区、诸暨市创建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加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和计生协会工作。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与市妇幼保健中心完成整合。三是有效应对生育高峰。推进产科区域专病中心(绍兴市妇保院)建设,建成绍兴市妇保院与上虞区妇保院医联体,加强市、县、镇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建设。2016年,全市有53291名婴儿在绍兴出生,比去年同期上升31%,统计年度内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四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65%,全年开展优生孕前检查112820人次,检出异常和风险因素7005人,新生儿疾病筛查46297例,确诊病例161人,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46493例,确诊听力异常63例,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和跟踪随访。绍兴市妇保院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2.做实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做优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45元/人,统一了大市区流动人口经费标准。出台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点方案。全年全市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63%,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72.5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1.62%。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100%,孕产妇实现“零”死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65%。二是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落实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控策略,加大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干预,顺利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验收。全年全市累计报告H7N9病例4例,确诊3例境外输入登革热病例(未有二代病例)。统一大市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政策,全市已纳管及确诊患者21047人,为保障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妥善处置并消除山东疫苗事件及其影响。三是强化卫生应急保障。开展医疗救援、公共卫生、应急用血、实验室生物安全等各种应急演练24次,参加人员1165人,出动应急车辆33车次。完成院前急救、心理辅导等反恐作战单元的设置。牵头保障我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绍兴市人民医院创建成第一批“浙江省反恐怖重要目标示范点”。四是开展“两县三镇”国卫创建。新昌县、柯桥区杨汛桥镇、上虞区小越镇、诸暨市店口镇已通过省级考核并上报全国爱卫办,嵊州市通过全国爱卫办的暗访。抓好6个区、县(市)的病媒生物防制,引入外环境PCO消杀公司开展病媒消杀工作。
3.推进卫计依法监管。一是加大监管力度。开展《职业病防治法》、《人口计生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实施传染病防治、非公立医疗机构、非法行医、夏季游泳场所等专项整治,查处非法行医案件122起,移送公安机关24人。开展公共场所“四小”行业监督检查,共检查单位37091户次,立案处罚337起。定期开展城市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共监测1032份,合格1018份,合格率98.6%。完成食品样品风险监测5152份,全年任务完成率101.02%。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计划生育国策,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深入抓好卫生计生系统普法教育,加强维稳综治工作,有效防范处置医疗纠纷,抓好系统平安综治工作。实行市县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新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项。完成绍兴市12345政务平台整合等相关工作。
4.加强有效团队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全市卫计专家库建设、“1515”第一批人才选拔、高级职称评委库建设。通过院校直招、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各层次紧缺人才,全市共招录1252人,其中硕士151名、博士8名、高级专家5名,人员结构得到改善。继续深入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考核1018名,招录469名。培养临床在职硕士研究生84名,参加继续医学教育13590人。二是健全廉政防控体系。深化内部巡察监督机制,探索“巡察+内审”模式,紧盯人财物管理权力行使和招标采购、基建工程、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对直属6家单位开展专项巡察,巡察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全年已完成8家单位的巡察工作,共开列问题清单117条,提醒谈话70人,诫勉谈话8人,调整领导干部职务和分工3人,降级使用和轮岗交流重点岗位中层干部16人,清理领导干部兼职社会团体职务3人,建立健全重要制度5项。三是加强有效宣传。建立“健康绍兴”媒体大联盟,增设“健康绍兴”电视专栏,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树立卫计新形象。
2017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工作要点
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导,以健康绍兴建设为主线,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公共卫生策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一、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引领,全面启动健康绍兴建设
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着眼于大健康、大卫生格局构建,编制并实施《健康绍兴2030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健康绍兴建设,推动实施十方面重点工作,着力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重点抓好健康促进、健康生活、健康服务、深化医改、健康创建等五方面牵头工作。落实推进办工作职责,推动健康绍兴组织领导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建设,推动落实年度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政策措施,协调各职能部门迎接健康浙江考评、启动健康绍兴考核。实施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医疗机构设置和区域卫生“十三五”规划,抓好各项子规划的编制、发布和落实,确保年度规划目标的实现,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
二、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医改纵向深入
1.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组建第一医疗集团。推进公立医院员额制,完善运行管理、人事薪酬、绩效分配制度。分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疗收支结构。完善以费用控制、医疗质量、运行绩效、职责履行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启动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千人床位、千人医师、千人护士数等核心指标。积极支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配合社保部门推进按病种付费改革。
2.探索药品采购新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与定价机制,各级各类采购主体(医疗机构共同体)全面开展谈判议价工作,完成全年采购金额的50%以上。深化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两票制”。按照省要求,完成神经外科、眼科、非血管介入和血液透析类相关产品的集中采购。探索以市为单位的部分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向下延伸和向上拓展,提高基本药物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
3.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抓好嵊州市“全省综合医改先试先行地区”和新昌县“浙江省重点县”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和购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和绩效分配新机制。探索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门诊按人头付费相结合的改革试点。深化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抓好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扩建,新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卫生院6个以上。
4.落实“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深化医联体和县域共享中心建设,鼓励建立有资产纽带关系的分院建设,积极培育资源纵向整合的医疗集团或联合体,全市新建医联体5家。确保以县市为单位,每个工作日有三甲医院派驻的10名以上有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在县级医院工作。各县(市)每家三乙医院有10名以上中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在当地基层医院工作。抓好基层慢性病联合门诊的实施和推广。实施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升项目和社区卫生能力提升工程,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基层特色科室。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落实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提高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比例,控制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推进省级中心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向县级医院提升。
三、以健康促进工程为载体,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
1.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力度。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实施重大疾病干预防控。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和疫情分析研判,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乙肝、H7N9等重点传染病和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输入性传染病的重点防控。加强安全接种工作,深入推进学校艾滋病防治,实施中盖结核病防治三期项目。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做好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障碍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控,加强严重精神病障碍发病报告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
2.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有效服务和健康管理。提升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培育6家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全市规范签约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6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建立完善医养结合长效机制。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争创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开展城乡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
3. 加强健康促进工作力度。争创健康促进县(市、区),扎实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普及预防保健、养生养心等健康知识宣传,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多媒体宣传健康知识,推进市级医院健康教育视频网络化,录制播放“健康绍兴”电视专栏50期;会同市有关部门联合推出“菜单式”健康教育宣讲活动,计划全年开展1000堂,形成良好的健康传播渠道。做好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职业与放射卫生监测、学生健康影响和学生常见病监测。
4.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全面强化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医疗质控工作,突出院感、血透、麻醉、手术室、消毒供应、高压氧、血液等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实现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质量和安全监管全覆盖、同质化。组织开展全市医疗质量大检查,实施应用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开展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绩效评价,持续改进提升医疗质量。
5. 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系统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提升公立中医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中医药诊疗能力。建成6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与10个市级中医优势病种。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完成30个以上基层中医馆建设,新推广20项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启动5个全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建设工作。强化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开发中医药防病、治未病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建设。加强中西医结合合作研究,与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开设“护学中”培训班。
四、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有效扩充医疗服务供给
1.推进重点项目,增加新供给。根据市委市政府古城功能疏解、市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总体部署,规划布局医疗机构,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全市12个政府投资性项目建设,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15亿元。市本级主要推进市立医院、市口腔医院新院建设,完成运行筹备并力争试运行。启动市妇保院新院等新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柯桥区妇女儿童医院、诸暨市中医院等区、县(市)重点项目建设。
2.鼓励社会办医,扩大新补充。积极激发市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活力,落实政府在扶持社会资本方面的土地、税收等政策,在学科建设、医务人员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同质化管理。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机构。完成9个重点民营医院建设项目年度投资3亿元,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稳定在20%以上,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同比得到提升。
3.重视信息化建设,拓展新资源。统筹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开展大数据研究分析,促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提升“健康绍兴”APP功能,完善门诊预约、双向转诊、报告查询等信息化系统,开通运行医患线上问诊平台。推广和完善预约转诊和全科签约服务。发展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以实体医院为依托,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拓展医疗服务新资源。
4.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新能力。持续推进“321”卫生科技创新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年开展30项科技创新研究、20项青年科技骨干项目和10项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市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与梯队。完成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验收工作。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五、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提高公共管理精准化水平
1.优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落实计划生育国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简化办证手续,理顺优化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制。加强产前保健工作,市、县两级建成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和诊断等工作质量。推进实施安全避孕项目和药具采购改革,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实施生育登记服务制度,落实好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结合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推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深化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均等化服务、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和示范家庭创建活动。加强计生协会建设。
2.强化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省定标准。认真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突发疫情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分步推进大市区院前急救和采供血等公共卫生资源融合,力争实现同质化管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启动新一轮国卫复查工作。加大卫生创建力度,推动嵊州市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试点,申报创建国家卫生镇6个,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14个,为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覆盖打下扎实基础。
3.坚持卫计依法行政。加强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始终保持打击非法行医和打击“两非”高压态势,探索实施“双随机”抽查监管机制,推广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执法。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和风险监测,年度风险监测食品样本量达到1件/千人口。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和权力清单制度,抓好卫计信用体系建设。坚持法定途径优先,做好信访及市长热线受理处置。加强维稳排查,有效防范处置医疗纠纷,抓好系统平安综治。
六、以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为途径,夯实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基础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开展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贯教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准则》、《条例》等党内规章,全面加强卫生计生系统思想政治、纪律、组织、队伍和作风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充分凝聚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2.健全廉政防控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实化责任清单。加强党纪法规和医德医风教育,深化廉洁提醒警示;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查纠“四风”,开展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深入治理“在岗不作为、履职不担当”问题。坚持巡察监督,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和行风案件,严格责任追究。
3.加强有效团队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委管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全市卫生计生专家库建设,开展“1515”工程人才选拔。改革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进修、培训、带教机制,以院校直接招聘、多批次招录等方式,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技人才培养,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继续发挥文化大讲堂、文体俱乐部的作用,凝心聚力,加强系统队伍建设,锤炼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卫计文化。
4.加大有效宣传力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启用“绍兴卫计”官方微信,以“健康绍兴”为主线,以政策解读、惠民工程、尖端技术和先进事迹等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市级媒体大联盟以及卫计系统各级各类官方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卫生计生舆情监测和引导。推进卫计系统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抄送: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绍兴市委办、市府办。 | |
绍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 2017年2月22日印发 |